中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填补国内空白
2024年11月14日,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在星载海洋盐度探测领域的空白。这颗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卫星,搭载了先进的综合孔径辐射计等设备,能够高精度地测量全球海洋盐度数据,为海洋、气象、环境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撑。
为什么需要探测海洋盐度?
海洋盐度,即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含量,是描述海水特性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海水密度、驱动海洋环流,还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仅依靠传统的船舶、浮标等现场观测手段,远远无法满足对盐度数据的需求。据统计,传统观测方式仅能覆盖全球海洋的少部分区域,这意味着有大部分区域人类未曾进行过观测。因此,发展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为获取全球海洋盐度数据的必要途径。
卫星如何探测海洋盐度?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主要通过搭载的先进探测仪器来获取海洋盐度信息。其中,综合孔径辐射计和主被动探测仪是关键设备。综合孔径辐射计利用微波辐射原理,对海洋表面发射的微波辐射进行观测,通过测量不同入射角和偏振方式下的亮温,结合复杂的算法反演出海洋盐度。主被动探测仪则通过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测量海面粗糙度和海面温度等信息,辅助提高盐度测量的精度。
技术创新与突破
我国海洋盐度星在技术上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例如,卫星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温控技术,提高了载荷接收机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测量海洋盐度。同时,在频段和探测方式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辅助探测手段,如同步测量温度和粗糙度等信息,进一步提高了盐度反演的精度。
应用价值与前景
海洋盐度星将为海上安全保障、全球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提供全球高精度的盐度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海洋盐度的变化与短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预测气候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极地地区,海洋盐度星能够监测海冰的厚度、面积和分布等信息,这对于研究极地海冰的变化规律、预测极地气候以及保障极地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海洋盐度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是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监测盐度,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异常变化,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气候变化监测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