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到地级市:海东的跨越
从地区到地级市:海东的跨越
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这是青海省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原海东地区的乐都县改为乐都区,与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共同组成新的海东市。
从地区到地级市:海东的跨越
这次调整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一次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撤地设市意味着海东从一个地区行政公署升级为地级市,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地级市拥有更多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限,可以更好地统筹区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带来的发展红利
撤地设市后,海东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海东市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68.4亿元增长到488.6亿元,年均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行政区划调整为海东市带来了显著的发展红利。
同时,海东市的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2013年以来,海东市积极推进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工作。例如,乐都区的碾伯镇被分为碾伯街道和岗沟街道,平安区的平安镇和小峡镇分别改为平安街道和小峡街道,互助县的高寨镇也改为高寨街道。这些调整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行政区划调整的意义
海东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体现了我国地方治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海东市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海东市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政府将积极回应民生需求,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海东市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为青海乃至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