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科技创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新挑战
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科技创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新挑战
2024年,大兴安岭地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森林防火成绩单:全年准确预测并快速处置雷击火90起,森林草原火灾和受害面积降至历史新低。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当地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的科学应对。
气候变化:森林防火的新挑战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状况直接影响着森林防火形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显示,该地区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分布不均,导致森林火灾风险增加。
2002-2021年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印证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时间上看,火灾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中3月过火面积和过火次数最高,9月过火次数也相对较高。从空间分布来看,火灾由东北向西南呈不均匀分布,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火灾高发区,且内蒙古地区的林火面积远大于黑龙江地区。
科技创新:提升森林防火效能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大兴安岭地区不断创新森林防火手段,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监测预警方面,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热点信息,三维雷电数据精准定位风险点,实现火情的早期预警。地面巡护APP实时追踪巡护轨迹,支持火情上报与紧急求救,提高了火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应急处置方面,大兴安岭地区构建了空地协同的立体作战体系。2024年,全区投入森林防火总兵力14407人,投入使用飞机70架次。坚持指挥、队伍、装备、飞机“四靠前”原则,优化兵力、装备靠前部署,春季靠前驻防队伍94支3105人,夏季83支1800人,秋季83支2879人,实现全域覆盖、精准布防。
联防联控:构建森林防火新格局
大兴安岭地区还积极探索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森林防火新格局。全面推行林地、战区、林农和协作单位“四个联防”,与黑河市、内蒙古森工集团签订联防协议,形成区域协同的防火合力。
同时,大兴安岭地区还注重提升扑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定期演习和实战训练,检验队伍反应能力和协调配合水平。引入先进设备如彩虹-4无人机,强化夜间侦察和复杂条件下的监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
未来展望:持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
尽管2024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未来,大兴安岭地区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升火情监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同时,大兴安岭地区还将继续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森林防火共同体。通过科技创新和联防联控的双轮驱动,不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为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