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让科研人员在适合的赛道上奔跑
山东大学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让科研人员在适合的赛道上奔跑
“没想到,选择应用技术开发型岗位后,不仅职称得以晋升,还获得了1000余万元科研经费和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圣尧感慨道。这一变化,正是山东大学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生动缩影。
改革背景与措施
作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破解人才评价中的“四唯”问题,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学校打破传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模式,创新性地设置了应用技术开发型、教学科研型、学科交叉型等多种岗位类型,让不同特点的科研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具体实施中,山东大学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一方面,淡化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传统指标的权重;另一方面,强化对科研人员实际贡献的评价,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科学普及等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引入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改革成效
改革实施以来,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态焕然一新。以赵圣尧副教授为例,他选择的应用技术开发型岗位,要求科研工作必须紧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种导向不仅激发了他的创新热情,也让他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类似的变化在学校各个院系都在上演。一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表示:“新的评价体系让我们不再为发论文而发论文,而是真正静下心来做有价值的科研。”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则表示:“教学型岗位的设置让我能够专注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再为科研指标发愁。”
据统计,改革实施后,山东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成功落地。学校整体科研氛围更加活跃,跨学科合作日益频繁,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经验启示
山东大学的改革实践,为全国高校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分类评价是破解“一刀切”问题的关键。通过设置多元岗位类型,让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施展才华。其次,评价体系的优化需要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最后,改革的成功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持,如职称评审制度、资源配置机制等都需要相应调整。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山东大学的探索表明,通过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可以有效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