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缅怀黄旭华: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背后的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缅怀黄旭华: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背后的故事

引用
人民网
8
来源
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5/0207/c1001-40414318.html
2.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802/c443712-40290946.html
3.
https://news.cctv.com/2025/02/07/ARTIvxNB03XCeAfMdYMHpEE2250207.shtml
4.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4/0802/c443712-40290946.html
5.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07/doc-ineirwmy0546187.shtml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97%AD%E5%8D%8E/4445012
7.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50207/04671a5c773f4b1685e1334eb8c941b1/c.html
8.
https://www.cnnc.com.cn/cnnc/xwzx65/ztbd74/1462230/1462231/1463095/index.html

2025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9岁。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他的离去,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科研岁月,以及“长征一号”核潜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01

从零开始:中国核潜艇的艰难起步

1958年,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发展核潜艇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然而,当时的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既缺乏技术资料,也没有专家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黄旭华等人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从零起步的艰难探索。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科研人员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更要面对技术上的重重挑战。他们仅有的参考资料是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儿童玩具模型。为了获取关键数据,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计算,甚至采用了“土办法”——用秤来称量每一个设备和零部件,确保核潜艇的重心和稳定性。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终于成功下水。这艘潜艇凝聚了数万名科研人员和工人的智慧与汗水,其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02

隐姓埋名30年:一位科学家的无悔选择

在“长征一号”的研发团队中,黄旭华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为了核潜艇事业,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隐姓埋名30年,与家人断绝联系。

30年间,黄旭华全身心投入核潜艇的研发工作,甚至在64岁时,亲自登上了核潜艇,参与了深潜试验。这一举动,使他成为中国首位随核潜艇下潜的总设计师。当核潜艇成功完成深潜试验,从深海中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这位年过花甲的科学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直到1988年,当黄旭华再次回到家乡,95岁的母亲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就是国家核潜艇项目的总设计师。30年的默默奉献,30年的无悔坚守,黄旭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03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跨越发展

“长征一号”的成功研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核潜艇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至今,中国核潜艇事业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从最初的追赶者,中国已经逐步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今天,当我们回顾“长征一号”的研发历程,缅怀黄旭华院士的卓越贡献时,我们更应该铭记的是那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有了像黄旭华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中国才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黄旭华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