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互联网+”支教:信息化教学新趋势
西北师大“互联网+”支教:信息化教学新趋势
2024年10月15日,我国“千帆星座”第二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达36颗。这个由超过1.5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星座,将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甘肃省舟曲县,西北师范大学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支教模式。作为国家“国培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当地教师提供远程培训和教学支持,有效解决了师资短缺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政策引领:教育数字化开辟新赛道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强化多样化评价理念,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综合素质。
技术支撑:高通量宽带卫星突破地理限制
“千帆星座”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将由超过1.5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这些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使用Ku、Q/V等频段,能够提供低延时、高速率的互联网服务,有效解决沙漠、海洋、戈壁、高空、山区等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或断续覆盖的互联网接入问题。
实践探索:西北师大在舟曲的创新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的“互联网+”支教项目在甘肃省舟曲县等地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师范生可以与舟曲县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开展教学研讨和课程辅导。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双赢。
创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与传统的支教模式不同,“互联网+”支教充分利用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线上,通过直播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线下,通过定期的实地调研和教学指导,确保教学效果。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既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成效与展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据统计,2024年甘肃省通过“互联网+”支教等项目,共培训各级各类教师4万余人次。在舟曲县,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师资短缺问题,更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随着“千帆星座”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教育信息化将为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西北师范大学的“互联网+”支教模式,正在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