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工程:从“水瓶颈”到“致富源”
农村饮水工程:从“水瓶颈”到“致富源”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563万处,服务农村人口8.7亿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0%。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中国农村饮水工程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成果。
经济效益:节水降本增效的三重奏
在宁夏彭阳县,一项总投资3.1亿元的农村饮水工程,正在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个覆盖12个乡镇、156个自然村的工程,不仅让4.3万户、19万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更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的三重突破。
数据显示,通过智能化改造,彭阳县的管网漏损率从35%降至12%,年节水量达到30万方。同时,工程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员减少55%,年节约成本150万元。更重要的是,工程实现了系统无人值守、自动运行,供水保障率达到96%。
社会效益:健康与发展的双重保障
农村饮水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清水,更是健康和希望。在云南省绥江县,当地通过出台《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确保农村居民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以前喝水都得去山下挑,现在好了,自来水直接通到家里,方便又卫生。”绥江县板栗镇一位村民感慨道。据统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当地因饮用水导致的疾病发生率大幅下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农村供水
在浙江省嵊州市,一项创新技术正在改变农村供水的面貌。天健水务公司采用先进的陶瓷膜净水技术,建设了分布式一体化微型水站,成功解决了山区分散居住点的供水难题。
“这种微型水站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净化效果好,特别适合地形复杂的山区。”天健水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多个地区推广,成为农村饮水安全的新选择。
政策护航: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为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当地修订了《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从工程管理、水源水质管理到供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水利部也明确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已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3979亿元,巩固提升了2.8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农村饮水工程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这一民生工程必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