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落凤坡:庞统最后的战场
揭秘落凤坡:庞统最后的战场
公元214年,四川盆地的夏日炎热难耐。在通往雒城(今四川广汉北)的一条偏僻山道上,一支蜀军正小心翼翼地行进着。队伍的前锋,一位青年将领不时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地形,他就是赵云之子赵统。而在这支队伍的核心,正是蜀汉军师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
这支队伍的目的地是雒城,刘备攻取西蜀的关键战役正在这里进行。庞统向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接攻取成都,中策是分兵奇袭雒城,下策则是退回荆州。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决定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亲自率领一支偏师,沿山道绕行至雒城侧后,意图出其不意攻破城池。
然而,就在队伍行进到一处名为“落凤坡”的地方时,庞统突然感到一阵不安。他询问身边的军士:“此地乃何处也?”军士回答:“启禀军师,此地名为落凤坡也!”庞统微微皱眉,自言自语道:“我道号凤雏,此地之名于我不利也!”
但事已至此,庞统并未退缩。他下令全军原地扎营休整,自己则骑着白马,亲自到前线观察敌情。就在这时,埋伏已久的敌军发动了攻击。乱箭如雨,庞统不幸被流箭射中,坠落马下。一代名士,就此陨落在这个寓意不祥的山坡上。
庞统的阵亡对刘备集团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刘备深感痛惜,追赠庞统为关内侯,赐谥号“靖侯”。为了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谋士,人们将他阵亡的地方命名为“落凤坡”,并在附近修建了庞统祠墓。
庞统祠墓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复,采用前祠后墓、三进四合的布局,整体建筑古朴敦厚、肃穆庄重。祠墓主体结构分为门厅、二师殿、栖凤殿和墓冢四大部份。
门厅为正八字仪墙、悬山式屋面、三道半圆石拱门,匾额上书“汉靖候庞统祠”。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其中一副写道:“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这副对联暗示,如果庞统不死,凭其才能建大功,后来蜀汉首辅的位子,就不一定是诸葛亮了。
正前方便是二师殿,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柏,传说是张飞为悼念庞统所植,故名张飞柏,其树冠左呈龙形,右似凤状,又称龙凤柏。二师殿中,供奉着诸葛亮和庞统的泥塑彩绘像。诸葛亮羽扇纶巾,正面示人,庞统则侧面斜坐望向诸葛亮。一幅地图展示在面前,仿佛正在商议军国大计。二人齐名,生前共同辅佐刘备,死后同殿奉祀。
第二重殿为栖凤殿,是祭祀庞统的专殿。殿内两侧的石墙上嵌有王渔洋、江国霖、张香海的古诗词碑,均属珍品之作。栖凤殿中供奉的庞统坐像为侧身正面立像,再现了庞土元多谋善断,坚毅果敢的军师风度。
步出栖凤殿后墙的两侧耳门,就是庞统的墓冢。其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墓体为石箍圆柱实体,周长33米。墓碑书云“汉靖侯庞士元之墓”,字体刚劲匀称。碑是康熙年间重建的,碑顶盖据说是当年诸葛亮主持修建的祠墓遗物。
除了正墓之外,庞统祠墓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血坟。血坟位于庞统祠墓北约3公里的古驿道边。庞统在进围雒城途中,在此坡受伏中箭身亡,后人将此改称落凤坡,庞统穿戴的血衣就地收葬,建“血坟”一座,并于驿道旁立碑刻“落凤坡”三字,以示标志。
落凤坡古驿道全部由石板砌成,车辙斑斑,苔藓密布,是古代自秦入蜀的大道。现有石碑两块,一块是地名碑,上书“落凤坡”三字;另一块是清同治年间的说明碑,上书“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和一段叙文。
庞统祠墓的游览面积其实很大,在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更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从正在修复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出一种年代的沧桑。这是庞统祠墓外面的白马关。白马关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汉代称绵竹关,唐、宋易名鹿头关,剑南蜀道上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这里还有残存有昔日辉煌的点将台、换马沟、八卦古战场、五丁谷等三国遗迹。
庞统(179年-214年), 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后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三国演义》的庞统有更多的智谋表现。而史实的庞统则与法正先后为刘备在野战、军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陈寿比法正为程昱郭嘉,比庞统为荀彧。
“凤雏落坡”不仅是庞统个人的悲剧,更是蜀汉政权的重大损失。这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本可以为蜀汉江山做出更大的贡献,却在三十六岁的年纪英年早逝。他的故事,成为了三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之一。今天,当我们站在落凤坡上,望着庞统祠墓的庄严肃穆,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与沧桑。这位曾经闪耀的“凤雏”,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智慧和忠诚,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