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狮子图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狮子图像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436004056_99914252

明代周全的《狮子图》以其高度写实的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展现了古代中国艺术家对狮子形象的深刻理解。这幅作品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狮子图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这幅画作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狮子图像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明代周全《狮子图》呈现了真实狮子的样貌,代表了古代写实狮子绘画的最高水平。此图属于明代瑞应图中的一种,反映了成化时期撒马儿罕向明朝进献狮子的史实,是明代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

通过考察中国狮子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此图实际上是对幅《狮子图》中的一件,《狻猊图》及田义墓牌坊狮子浮雕,则为我们分析佚失的对幅以及周全《狮子图》的原始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明周全《狮子图》纵123厘米 横198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周全《狮子图》,绢本设色,纵123厘米,横198厘米,现为挂轴形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图描绘了一成年狮子与三只小狮子玩耍嬉闹之景,背景为溪流、古松以及修竹数竿。狮身朝向画面左侧,狮首左转正视观者,神情不怒自威。

图中的狮子高度写实,狮身上的毛发均以细笔一丝不苟地描绘出来。背景的河流、岸石以及松竹、藤蔓则颇带写意笔法,属于明代浙派风格,全图富于装饰性。左上角作者署款“直文华殿锦衣都指挥周全写”,下钤“日近清光”印,表明这是一件宫廷绘画作品。与传统艺术中已完全中国化的狮子形象不同,周全《狮子图》呈现了狮子的真实样貌,这在中国古代的狮子绘画或雕塑中十分少见。

明周全《狮子图》署款

作为一种珍稀的大型猛兽,狮子往往和勇猛、力量、威严、胜利联系在一起,深受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具有很强的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伴随狮子的引进以及西域国家狮子图像的传入,再加上佛教的影响,狮子的形象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和中国本土的猛兽——虎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吉祥意义的动物,被中国人所喜爱。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论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各类工艺品中,狮子的形象无处不在。

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自汉代以来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狮子形象往往近似于虎,如西安碑林所藏咸阳沈家村出土的一对东汉石狮以及河南博物院藏许昌石庄村出土东汉石狮等。

南北朝时许多佛教造像中的狮子则受到西域国家的影响;唐代以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大体固定,以唐乾陵的蹲狮和天安门前的两对明代汉白玉石狮为代表。两者共有的特点是头部比例较大,圆颅、阔嘴、大眼,鬣毛呈螺旋状卷曲。两者一脉相承,总体变化不大,体现了很大的稳定性。

中国化的狮子形象虽然体现了狮子的诸多特点,但与真狮形象相比还是有着显著的差别。主要原因是中国并非狮子的产地,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见过真狮,艺术家的创作受既有狮子图像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

另一方面,狮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能食虎豹、辟邪镇恶的神兽,具有特殊意义,其形象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中国本土的文化因素,特别是受到虎、豹、麒麟等中国传统动物形象的影响,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这一神兽的美好想象。

类似周全《狮子图》那样呈现真实狮子形象的艺术作品往往出现在有西域国家进贡狮子的时代。

如早期雕塑中较接近真狮形象的刘汉造石狮以及武氏祠孙宗造石狮,两者造型接近,时代应相差不远。后者作于东汉建和元年(147),东汉时期见于记载的西域贡狮事件至少有四次。刘汉是当时洛阳名匠,很可能见过真狮。

其他接近真狮形象的雕塑作品多集中在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中。比较突出的是龙门石窟六狮洞中北魏造护法狮子,以及西安碑林藏北魏交脚弥勒造像碑中两只浮雕护法狮子中的一只,造型十分逼真,一般认为这是受到外来西域造型艺术影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亦有西域国家贡狮的记载,一在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盾国献狮子;一在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嚈哒国献狮子。六狮洞开凿于北魏末年,一般定在孝明帝时期(516-528),这与嚈哒国所献狮子到达洛阳的时间非常接近,六狮洞的雕工应是皇家工匠,有可能看过真狮,因此上述作品中的狮子形象可能并不仅仅是受到西域艺术影响的结果,更有状物写生的因素存在。


北魏龙门石窟六狮洞护法狮子


北魏交脚弥勒造像碑石狮浮雕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狮纹金花银盘正中有一浮雕狮子,活灵活现,与真狮样貌无二。此盘1956年出土于西安八府庄东北,位于大明宫东侧,应为唐代宫中用物。


唐狮纹金花银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狮纹金花银盘(局部)

绘画作品中,文献中画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苏轼曾在镇江甘露寺见过一幅陆探微绘制的狮子屏风,所画为一狮二菩萨。此护法狮“奋髯吐舌,威见齿舞”,苏轼称其“笔法奇古,决不类近世”,不由让人怀疑是否是其与传统中国狮子形象不同的缘故。除陆探微外,东晋至刘宋时期的画家王广、戴逵、宗炳也都画过狮子题材的作品,宗炳是根据当时去西域求法之僧人的叙述所画,戴、王所画则不知是否以真狮为蓝本。这些狮子绘画也和北朝石刻一样,多和佛教有关,体现了佛教对狮子造型的深刻影响。

古代绘画中近于真狮样貌的写实性绘画为数不多,以致见到此类作品时,古人往往会感到诧异,甚至误狮为獒。

贞观中,阎立本奉命图绘西域康国贡狮,其《职贡狮子图》著录于《宣和画谱》。

周密《云烟过眼录》载此图绘“大狮二,小狮子数枚,皆虎首而熊身,色黄而褐,神采粲然。与世所画狮子不同。胡王倨坐甚武,傍有女伎数人,各执胡琴之类,并执事十余,皆沉着痛快”。

《云烟过眼录》还著录了阎立本另一件《西旅贡狮子图》:“狮子墨色,类熊而猴貌,大尾。”周密称,两图中所绘狮子“殊与世俗所谓狮子不同,闻近者外国所贡正此类也”。阎立本所绘应较接近于真狮,与传统中国狮子形象不同,这使周密感到诧异。

《中国绘画总合图录》著录的传为钱选所作《西旅献獒图》绘西域使者献狮之景,图后题跋称系摹自阎立本之图,对比周密所述,此图较接近《西旅贡狮子图》。图中狮子虽与真狮形象有较大区别,但从其头部、肩部鬃毛密布来看,亦能辨认出所绘为一雄狮,此图可能摹自一个较早的古本。

(传)元钱选《西旅献獒图》纵26.5厘米 横97厘米 藏处不明

阎立本之作虽已不存,不过唐人所绘写实狮子在唐高祖曾孙李道坚墓中还能见到,称得上是惟妙惟肖。李道坚卒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开元中拂菻、吐火罗、波斯、米国等均曾遣使贡狮,画家显然见过当时宫中饲养的真狮。


陕西富平唐李道坚墓狮子图

宋元时期也都有外国进贡狮子的记载,当时的画家必定也创作过一些较写实的狮子绘画,如文献中记载李公麟曾画过白描的《于阗国贡狮子图》,可惜此图未能保存下来。

清宫旧藏有一件《元人画贡獒图》,虽名为贡獒,实系贡狮。此图可能为明人摹本,除鬃毛有些失真外,已十分接近真狮的形象,其祖本有可能早至宋元。


元佚名《元人画贡獒图》纵71.7厘米 横8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古代绘画中,反映真狮形象的绘画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的宫廷绘画中,但水平有高下之分。

从清代宫廷画家刘九德、张为邦及部分佚名画家所绘狮子图来看,虽然已十分接近真狮,但水平不高,较为呆板,精致程度远不及周全《狮子图》。这些较为写实的狮子绘画有些作于康熙年间,有些则是雍、乾时期的仿本。

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葡萄牙人曾将一只狮子运抵北京献给康熙皇帝,可惜的是此狮到京后只存活了不到三个月,为时甚短,此后直到20世纪初,再未有真狮入华。由于接触时间甚短,未能细致观察,又迭经转摹,导致清宫写实性狮子绘画水平普遍不高,细节上有所缺失。


清张为邦《狻猊图》纵175.1厘米 横23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所绘《太狮少狮图》巨幅油画,绘大小狮若干。此图原应系某处宫殿墙上的贴落,后被揭下卷起存放,保存状况不佳,从公布的黑白照片看,整体比较写实,水平亦较高。

但所绘狮子眼睛过大,头部细节与真狮有差异,以郎氏技艺之高,如见过真狮当不至于如此失实。郎氏在欧洲时有可能接触过一些西方的狮子艺术作品,此图或是凭借记忆,或是以清宫所藏的一些狮子画为蓝本进行的创作,故不免存在错误。

郎世宁《太师少师图》(局部)纵301厘米 横4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相较而言,现存明代宫廷写实性狮子绘画的水平则要高得多,这与明代宫廷长期豢养狮子密切相关。在早期的法海寺壁画中,护法狮就摈弃了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描绘了真狮的面貌,十分传神。

壁画系正统前期的宫廷画家所绘,此时距宣德末年西域国家进贡狮子才短短数年,该狮很可能还在宫中,画家应见过真狮。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中的狮子

周全《狮子图》中的狮子更是高度写实,表现了很多此前写实性狮子雕塑及绘画作品中所不具备的细节,眼睑及眉斑部位尤其细致,躯干上的短细毛、前肢肘部的长毛及位于头、颈、胸腹部位的鬣毛也均刻画入微,代表了古代写实性狮子绘画的最高水平。

根据图中细节可以判断狮子的品种:该狮头部鬃毛较短,耳朵能够完全外露而不被鬃毛遮盖,眼睛上部的眉斑清晰,前肢肘部鬃毛较发达,腹部有一明显褶皱,尾端的茸毛大而明显,这都接近亚洲狮的体貌特征,所绘应为亚洲狮。图中狮子腹部的鬃毛一直延伸至身体后侧,表明该狮可能是活动于中亚地区的狮子。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