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或许是最有“年味”的春节符号
它或许是最有“年味”的春节符号
不知不觉又快到新年。
说到新年,就不能少了福字、春联、年画等中国传统春节符号。而年画可以说是众多春节符号中最具民俗特征、最有“年味”的一种。
年画始于“门神画”。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在入睡时听到鬼哭声,以致夜不成眠。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见状,断定宫中进了“不干净的东西”,于是他们全身披挂,站在宫门两侧进行镇守,后来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也得以安眠。但如果长期如此,两位大将肯定吃不消。于是李世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之为“门神”。
不过,这个传说不足为信,在汉代民间就已经有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风俗;到了宋代,贴神像逐渐演变为贴木版年画,后来在民间几经演化,便形成了现在的年画。
自2003年起,中国邮政每年的农历“小年”(腊月廿三)就发行一套木版年画邮票,截至2011年一共发行9套,包括《杨柳青木版年画》(2003年)、《桃花坞木版年画》(2004年)、《杨家埠木版年画》(2005年),等等。
这些木版年画邮票为何能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焕发光彩?它们暗含了哪些祈愿与祝福?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幅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作品《五子夺莲》 /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这幅家喻户晓的《五子夺莲》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之一。
始于明代崇祯年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
继承宋元时期的绘画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吸收明代木刻版画等工艺美术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细腻工致、鲜明活泼、喜庆吉祥的独特风格。
五个小男孩拿着莲蓬玩耍嬉戏,寓意子孙健康、吉祥。“五”在古代书面语中有“多数”之意。因为“莲”与“连”、“籽”与“子”属同音双关,所以说,《五子夺莲》除了有“连生贵子”之义,还有“连中三元”的意蕴。
和《钟馗》《盗仙草》《玉堂富贵》一起,它们组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为贴近原作,邮票用色力求古朴自然,在仿旧纸上洒金底,并采用“回”字形式排列,增添喜庆“年味”。
2003-2《杨柳青木版年画》小版张,中国邮政,2003年发行 /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2003年《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的发行,拉开了中国“木版年画”系列邮票的序幕。
《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赢得满堂喝彩后,《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也在2004年顺势登场。
2004-2《桃花坞木版年画》小全张,中国邮政,2004年发行 /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产于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为鼎盛辉煌,据说,当时相关铺面作坊就有50多家。它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因为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分版套色,一版一色,年画色彩更为鲜艳,线条也更流畅,极具“民间气”和“年味”。
考虑到邮票是在方寸之间做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反映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精髓,邮票设计者王虎鸣采用裁取局部的构图方法,摒弃不必要的烦琐细节,取其精华。
《琵琶有情》/ AI修复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中的《琵琶有情》就截取了原画右半部分的弹词女艺人图像。亭亭盛开的水仙花旁,一名秀美温婉的江南女子正怀抱琵琶,弹唱歌曲,尽显江南清新雅致的人文色彩。
如果说《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是“状元”,《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是“榜眼”,那么“探花”就是《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
杨家埠木版年画原本叫潍县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村已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木刻版画三大产地。
杨家埠木版年画犹如朴实的“山东大汉”。
它的画面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夸张大胆,却独具张力;线条简洁,流畅而不乏灵动;色彩对比强烈,艳丽之中又透出一种质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装饰性,就像北方农民粗犷、豪爽、勤劳的性格。
在2005年发行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上汇聚了《门神》《连年有余》《喜报三元》《天女散花》四幅作品。
2005-4《杨家埠木版年画》小全张,中国邮政,2005年发行 /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还将门神放在小全张的背景上,犹如开启的大门,端庄大气,年味十足。
据《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记录,木版年画邮票自2003年起,每年都发行一套,到2011年一共发行了9套。
年画,画年,是过年的画,更诉说着老百姓的美好祝愿。
早在北宋时,王安石就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记录了年画对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张张年画,既承载着老百姓的春夏秋冬,也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它们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辞旧迎新。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谭夏阳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万有引力的新书《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记录了多套木版年画邮票的故事,把邮票当作一种索引、一把钥匙,带领读者在方寸之间一窥我们逐渐远去的生活。除了年画外,作者还从名著、戏曲、园林、金花、老行等主题逐一展现了藏匿在邮票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1]谭夏阳.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
[2]昊锦.中国年画与五子夺莲[J].走向世界,2009,(04):52-53.
[3]施立学.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年画[J].知识就是力量,2018,(02):82-83.
[4]耿守忠,杨治梅.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633-636.
[5]风物菌. 中国人的年画到底有多野?地道风物.
,[EB/OL].(2023-01-22)[2025-01-10].
[6]青春深圳. 有了年画,才有记忆中的年味儿.https://mp.weixin.qq.com/s/Uomj9pNj-6cT7f42g_xuoA,[EB/OL].(2023-01-23)[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