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长沙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塘:长沙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长沙市南托街道滨洲新村大塘村民组,一处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静静地诉说着长沙早期人类文明的故事。这里出土的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和兽面纹黑陶碗底等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大塘先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更为湖南乃至岭南一带的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大塘遗址所在地的自然风光
时光回溯到1985年,长沙县暮云镇大塘村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了一些石斧、石镰和磨棒。当时的镇长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可能并非普通物品,于是联系了长沙博物馆。时任馆长黄纲正带领团队来到现场,经过初步判断,确认这是一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1986年,长沙博物馆组织专业团队对大塘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
图:大塘遗址发掘现场
大塘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1.5米。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石质工具和陶器,其中红陶和灰陶占大多数,黑陶和白陶虽数量较少,却有不少珍品。这些文物让现代人得以一窥7000年前长沙先民的生活图景。
图:大塘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和陶器
大塘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重要空白。它不仅展现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史前艺术成就,还揭示了大塘先民与洞庭湖区、沅水流域等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大塘先民创造的釜形器、曲腹碗、罐类器等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而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和兽面纹黑陶碗底更是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图:大塘遗址出土的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残件
大塘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湖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还通过湘江流域向南传播,影响了广东等地的史前文化发展。大塘先民创造的以釜为主要炊器、以戳印纹饰为特色的文化传统,甚至可能与商周以后兴起的南方印纹硬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图:大塘遗址出土的兽面纹黑陶碗底
大塘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长沙地区早期文明的认识,更为研究湖南乃至岭南一带的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这处遗址如同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长沙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