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训练新趋势:科学护理改善后遗症
脑卒中康复训练新趋势:科学护理改善后遗症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据统计,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且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脑卒中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康复训练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方法和新趋势,其中科学护理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动想象疗法:脑卒中康复的新突破
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 MI)是近年来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通过激活大脑皮层运动区,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南京体育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运动想象疗法因其操作简单、经济便捷等特点,在脑卒中康复中展现出积极的应用前景。
科学护理:脑卒中康复的关键环节
脑卒中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护理的全程参与。科学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还重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早期康复:抓住黄金期
脑卒中康复的关键在于“早期介入”。研究显示,患者在病情稳定后的24至48小时内即可开始康复训练。早期康复不仅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在这一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避免过度用力,防止二次损伤。
个体化护理:因人而异
每位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都不同,因此护理方案必须个体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每日康复训练的内容、强度和时间等。例如,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采用被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则需要通过发音练习、口型模仿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安全护理:预防意外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跌倒、误吸等风险。护理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如在站立和步行训练时提供辅助设备,在吞咽训练时注意食物的质地和进食姿势等。
多学科团队合作:全面提升
脑卒中康复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包括医生、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心理医生等。通过团队合作,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效果。
科技助力:创新疗法显身手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脑卒中康复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辅助设备等,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更有效的康复训练。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团队在夏小雨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应用脊髓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脊髓电刺激治疗偏瘫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因“脑梗死后左侧肢体偏瘫、疼痛约1.5年”入院。患者于2023年2月26日突发左下肢活动不利,后经多家医院治疗,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虽有改善,但左下肢偏瘫伴反复的痉挛、疼痛症状仍十分突出。入院时患者无法行走,只能坐轮椅活动,偶尔可以拄拐杖短距离挪动。
2024年8月8日,夏小雨主任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临时穿刺短时程电刺激植入术。术后次日开启电刺激,患者自觉左下肢轻松,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均较手术前有了明显提高。更令人惊喜的是,患者尝试下地活动时发现行走松快、自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自行行走。
夏小雨主任指出,脊髓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脊髓损伤患者不同,脑卒中患者的脊髓-肌肉通路保持完好,预期效果更好。该团队还提出了经颅磁刺激联合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科学护理引领康复新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护理将在脑卒中康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科技辅助和社区支持,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同时,科学护理强调早期介入和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康复效果。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疗法的出现和应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前景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