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送别黄旭华:揭秘核潜艇背后的科研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送别黄旭华:揭秘核潜艇背后的科研故事

引用
中国军网
9
来源
1.
http://www.81.cn/yljnt_208627/lsda_208656/16352260.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3%E6%97%AD%E8%8F%AF/4445012
3.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56135
4.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07/detail-ineirsea0659659.d.html
5.
http://www.chinaql.org/n1/2024/1113/c420278-40360517.html
6.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ac3b724937d24384854dafa08f2b5b51!!wm_id=71e1df7e53db43f1b337c8fd8d0d3411
7.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07/detail-ineirwmy0546458.d.html
8.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48367
9.
https://www.cnnc.com.cn/cnnc/xwzx65/ztbd74/1462230/1462231/1463095/index.html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湖北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9岁。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01

隐姓埋名三十年

1958年,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34岁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为了保密需要,他告别了家人,隐姓埋名30年,甚至无法与家人联系,错过了许多人生的重要时刻,包括母亲的葬礼。这种选择,正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02

算盘与磅秤里的尖端科技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研发核潜艇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就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复杂的核潜艇数据;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准确,他们用磅秤称量每一个设备的重量,甚至施工后取出的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这些看似原始的方法,却确保了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完全吻合。

03

“痴翁”的深潜壮举

1988年,已经64岁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核潜艇的深潜试验。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曾在深潜试验中沉没,导致129人丧生。面对众人的劝阻,黄旭华坚定地说:“我必须下去,不然队伍都带不好,没人听你的话。”最终,他成为了全球首位下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04

“三驾马车”的诞生

在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他们将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概括为“三驾马车”——水下航海技术、水下机动核电技术、导弹装备。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汉”级攻击型核潜艇,为祖国的海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05

淡泊名利的“活字典”

黄旭华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他将超过2000万元的奖金捐给科研、科普和教育机构,其中1100万元用于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如今,当年一起参与核潜艇研发的29人中,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研究所“服役”,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活字典”。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奉献、默默耕耘的一生。他不仅推动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正如他在深潜试验成功后所写的那首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