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抗抑郁药真的会增加自杀风险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抗抑郁药真的会增加自杀风险吗?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57628

当你拿到抗抑郁药物的说明书,看到“会增加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时,你是否犹豫过是否应该服用?事实上,这种警告源于2004年FDA发布的黑框警告,但多项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的使用对自杀有保护作用。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抗抑郁药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这些药物。

抗抑郁药与自杀风险的历史渊源

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所有抗抑郁药发布了黑框警告,指出在青少年中使用抗抑郁药与自杀意念和行为风险增加相关。2007年,这一警告范围扩大到了25岁以下的成人。

然而,随着黑框警告的发布,许多国家青少年抗抑郁药处方减少的同时,因抑郁症就诊次数及自杀率却有所增加。多项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的销量或处方数量与自杀率呈现负相关,尤其是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这种相关性最为明显。研究还表明,青少年抑郁患者从抗抑郁药中获益的概率是自杀风险的四到十一倍。

高风险人群特征

哪些人在使用抗抑郁药后更可能产生自杀风险呢?研究发现,以下特征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1. 治疗前就有强烈自杀意念
  2. 存在较多家庭冲突
  3. 有酒精和药物滥用史
  4. 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5. 对治疗无应答

25岁以下人群的特殊风险因素

  1. 双相情感障碍倾向:发病年龄较早的年轻抑郁症患者可能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倾向,在服用抗抑郁药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转躁狂的风险。

  2. 大脑发育特点:青少年脑部的5HT1A和5HT2A受体密度较高。较高的5HT1A受体密度与较高的致死性自杀未遂和对SSRIs类药物无应答相关,较高的5HT2A密度与冲动性攻击相关,这些都是青少年自杀的关键危险因素。

  3. 药物代谢差异:年轻患者的抗抑郁药代谢更快,在青少年中的半衰期比在成人中更短,造成药物浓度更低,存在疗效不佳或容易发生药物撤药反应,从而导致自杀风险增高。

  4. 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的一些不良反应如激越、静坐不能、睡眠困难等,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难以忍受可能会诱发自杀意念/自杀未遂。

  5. 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仍处于心理成熟的发育期,他们往往具有狭隘的认知观念、“非黑即白”、对压力和焦虑的容忍度低、自尊心低、情绪不稳定、更倾向于逃避压力现实和行为冲动。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矛盾冲突时,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如何安全使用抗抑郁药

作为患者本人或家属,应该如何应对?

  1. 密切观察:自杀事件往往发生在治疗的早期。在刚使用抗抑郁药后,抑郁情绪不太可能立即缓解,但行为抑制的症状可能会被改善,他们可能就会按照预先存在的自杀意念来采取行动。监护者应该在治疗开始和调整剂量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好安全防护和药物管理。

  2. 定期复诊:在治疗开始后的前四周内,建议每周就诊一次,及时告知医生病情变化,以便调整药物方案。

  3. 应对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许多方式可以来应对,如适当减少药量、换药或增加拮抗剂来改善症状。

  4. 不要轻易停药:服药的依从性也非常重要,不规律服药、突然停药或过早停药均可能使激越和抑郁加重。

  5. 寻求支持:良好的家庭、朋友、社会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要避讳向周围人寻求帮助。

不要因为黑框警告而对抗抑郁药有强烈偏见和抵触心理。自杀意念及行为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他们在表达需要治疗的诉求信号。比起服用抗抑郁药导致的自杀风险增加,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更多时候是由于未得到治疗或治疗不充分所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