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RP类药物治疗头痛: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CGRP类药物治疗头痛: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近年来,偏头痛治疗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以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靶点的新型药物展现出显著疗效。这类药物通过阻断CGRP或其受体发挥作用,为偏头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使用效果更佳
最新研究显示,CGRP类药物在偏头痛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APPRAIS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了erenumab(一种CGRP单克隆抗体)与传统口服预防药物的效果。研究发现,在12个月的主要复合终点,erenumab组患者继续接受治疗的可能性是传统治疗组的6.48倍,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50%及以上的可能性也高出13.75倍。
欧洲EUREkA联盟的一项大型现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该研究纳入5818名参与者,结果显示在基线每月偏头痛天数较少时使用抗CGRP单克隆抗体反应更好。德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当erenumab作为一线治疗时,患者有反应的概率从40.6%提高到60.0%。
新型药物研发进展
除了已上市的CGRP类药物,新的替代疗法也在积极研发中。Lu AG09222是一种针对PACAP(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配体的静脉注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每月偏头痛天数为16.7天的基线水平下,Lu AG09222 750 mg组在1-4周内的平均变化为-6.2天,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2天(差异-2.0天;95%CI-3.8至-0.3;p=0.02)。
作用机制研究新发现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偏头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内源性大麻素水解酶抑制剂(如AKU-005)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抗偏头痛作用,可能通过减少CGRP合成和炎症来发挥作用。
此外,皮质扩散性抑制(CSD)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的病理生理机制。最新研究表明,CSD可诱导约11%的脑脊液蛋白质组发生改变,这些蛋白质通过脑脊液运输并激活三叉神经,从而引发偏头痛。
市场应用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8款CGRP类药物上市,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两类。其中,安进/诺华的erenumab、礼来的galcanezumab、梯瓦的fremanezumab和辉瑞的eptinezumab等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性治疗,而ubrogepant、atogepant和rimegepant等小分子抑制剂则可用于急性治疗。
在中国市场,已有5款CGRP类药物获批上市。其中,辉瑞的瑞美吉泮口崩片表现亮眼,2024年第三季度在零售渠道销售额达440万元,环比增长51.3%,市场份额达2.1%。
未来展望
尽管CGRP类药物在偏头痛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并非所有患者都对抗CGRP疗法有反应,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此外,考虑到偏头痛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成年人排在卒中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如何为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机会仍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药的不断开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疗法问世,为偏头痛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