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警告: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人类福祉
联合国警告: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人类福祉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4保护地球报告》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报告显示,尽管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保护30%的地球面积,但目前全球仅有17.6%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8.4%的海洋和沿海地区被纳入保护范围。这意味着,要在未来六年内实现目标,陆地保护面积需要增加相当于巴西和澳大利亚面积之和,海洋保护面积则需超过整个印度洋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现实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正在加快。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评估,目前全球约有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占已知动植物物种的25%。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令人痛心的个案:中亚干旱区在过去30年间消失了11种鱼类、12种哺乳动物和26种鸟类;咸海由于过度引水灌溉,90%以上的湖面已经消失,湿地生物多样性几乎完全丧失。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占陆地总面积的41%,养育着世界34.7%的人口。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人类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农业扩张、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国际社会的应对与挑战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2022年12月,在中国昆明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各国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设定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地球面积的目标,并强调了保护区的有效性、合理位置、相互连接以及公平治理的重要性。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不容小觑。目前全球只有不到5%的陆地和1.3%的海洋保护区接受了管理有效性评估。生物多样性在受保护区域内的分布也不均衡,一些生态区域完全没有得到保护,导致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存在明显漏洞。
未来展望: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挑战,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将于2025年4月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将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繁荣人类和地球”为主题,围绕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减贫、气候变化、健康饮食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大会将重点关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技术和政策机制,推动建立更多样化、更有弹性和可持续的粮食系统。会议还将发布《2025昆明宣言》,为构建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提供指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从提供食物、水源到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在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保护行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