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来袭!企业如何用碳足迹计算提升绿色形象?
欧盟碳关税来袭!企业如何用碳足迹计算提升绿色形象?
2023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启动试运行,这一举措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更迫使全球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之一,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通过精准的碳足迹计算提升绿色形象,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CBAM最新政策:全球贸易的新挑战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欧盟绿色新政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减少全球碳泄漏,推动国际贸易向低碳转型。根据最新政策,CBAM将分阶段实施,初期主要针对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气等高碳排放行业。在过渡期结束后,欧盟计划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但具体时间表和新增行业尚未明确。
对中国企业而言,CBAM的影响不容忽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林伯强指出,CBAM将迫使与欧盟进行贸易的国家重新评估其碳排放政策。为了获得碳成本减免,中国企业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等方式,准确核算并展示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碳足迹计算: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面对CBAM带来的挑战,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碳足迹计算体系,准确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产品碳足迹(PCF)是衡量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包括原材料开采、生产、分销、使用到最终处置/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碳足迹计算结果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表示,单位为kgCO2e或gCO2e。
在计算过程中,共生产品的碳足迹分配是关键环节。当一个生产过程产生多种产品时,需要合理分配各产品的碳排放责任。具体方法包括:
单元过程细分法:将生产过程分解为独立的子过程,分别计算主副产品的碳足迹。例如,在家电装配中,通过BOM表获取各型号产品的零部件和物料消耗,避免整体分配带来的误差。
闭路循环拆分法:适用于物料实现闭路循环的场景。如浮法玻璃生产中,边角料的循环利用不需要单独建模,只需关注原材料投入和最终产品产出。
分段法:当副产品经济价值很低时,可以将其排除在分配范围之外。例如,火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由于经济价值低,可以不进行碳足迹分配。
物理化学性质分配:当副产品价值较高时,优先使用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配。如高炉炼铁中,通过碳元素平衡对煤气和铁水进行焦炭消耗量分配。
经济价值分配:在其他方法难以实施时,可以考虑使用经济价值分配。但需要注意,产品价格波动会影响分配系数的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考虑避免分配的方法,当必须进行分配时,应优先采用物理化学性质分配,最后才考虑经济价值分配。
实践案例:华电集团的碳资产管理创新
面对CBAM带来的挑战,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行动。中国华电集团基于长安链打造的碳资产精细化管理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华电集团的碳资产管理平台涵盖碳盘查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与履约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碳排放数据的可信存证,提高了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平台建立了碳交易跨域多级调配机制,通过智能合约和RPA自动化技术,优化了碳资产管理流程。
以2021年为例,华电集团供电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5.2%,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8.46%。“十三五”期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5亿吨,是“十二五”期间累计减排量的2.6倍。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精准的碳足迹计算和科学的碳资产管理。
应对CBAM:企业行动指南
面对CBAM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建立科学的碳足迹计算体系,准确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
- 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成本减免降低贸易影响
- 借鉴华电集团等领先企业的实践经验,优化碳资产管理
- 加强与欧盟及其他贸易伙伴的对话,争取公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应对CBAM带来的挑战,更能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中,树立绿色品牌形象,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