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中国重大水利工程的环保典范
都江堰:中国重大水利工程的环保典范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当今世界水利工程中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工程。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都江堰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障灌溉和防洪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都江堰通过智慧化管理、生态调度以及区域生态补偿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个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智慧化管理:千年古堰的现代升级
2024年7月,四川进入主汛期后,都江堰渠首连续遭遇多次大型洪峰过境。在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的指挥大厅内,工作人员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调度工作。大屏幕上,岷江流域的实时水情数据、都江堰各个区域的监控画面以及数字孪生平台的模拟推演结果一目了然。
“数字孪生平台”是都江堰智慧化管理的核心。它通过整合历史水文数据、实时监测信息以及气象预报数据,能够对洪峰过境进行精准的数字预演分析。在2024年7月的洪峰过境事件中,都江堰渠首管理处根据平台提供的预测数据,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泄流方案。当洪峰来临时,渠首闸群的21孔闸门按照预案全部开启,成功化解了汹涌的洪水,确保了下游成都平原的安全。
生态调度:科学配置水资源
都江堰的生态调度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上。其核心是“四六分洪”和“二八排沙”制度。这一制度充分利用了都江堰渠首的鱼嘴设计,将岷江水分流为内江和外江。在丰水期,约六成江水进入外江,四成江水进入内江,防止汛情发生;而枯水期则相反,内江得水六成左右。这种自然分水方式不仅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需求,还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
此外,都江堰还通过生态调度改善了水质。例如,通过优化三坝水库和李家岩水库的运行调度方案,有效缓解了低温水下泄对下游水生生物的影响。同时,都江堰还建立了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环保措施:守护生态平衡
都江堰在环保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例如,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和水质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编制了应急预案并建立了联动机制,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同时,都江堰还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对七叶一枝花等保护植物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大熊猫和四川羚牛的栖息生境进行保护。
区域生态补偿:共筑生态屏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都江堰周边的生态环境,四川省建立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23年,四川印发《四川省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2024—2030年)》,支持阿坝、若尔盖、红原、松潘、稻城、理塘6个县开展省级湿地生态补偿。同时,四川省还修订了《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重点围绕湿地保护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湿地修复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完善。
据统计,2023年以来,四川省已完成湿地修复13.98万亩,通过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以林补水,以水养林,2023年,全省森林涵养水源总量达890亿立方米。这些措施不仅有效保护了都江堰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为整个四川盆地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千年古堰的绿色新生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在新时代的环保实践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智慧化管理、生态调度以及区域生态补偿等措施,都江堰不仅延续了其2280年的水利功能,更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充分证明了,即使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也能在现代科技和环保理念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