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少年网络用语:从“松弛感”到“班味”
解码青少年网络用语:从“松弛感”到“班味”
2024年12月30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澎湃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青年十大热词”,包括“未来产业”“情绪价值”“松弛感”“China Travel”等。这些热词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关注焦点,也折射出网络用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
网络用语的普及与特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10-19岁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这一数据表明,青少年已成为网民主力军,而网络用语也随之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普及。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的问卷调研显示,学生对“网络梗”的认知、理解与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的复杂性。总体来看,“网络梗”越来越被青少年接受,且低龄化现象明显。不少受访者认为“网络梗”的频繁使用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甚至会削弱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应用能力。
网络用语的影响:利弊并存
网络用语的普及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积极影响
表达方式的创新:网络用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行沟通。例如,“yyds”(永远的神)等缩写词简洁明了,便于快速交流。
群体认同感的增强:使用相同的网络用语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群体认同感,形成独特的亚文化圈层。这种归属感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社交能力的提升:网络用语的普及促进了青少年之间的线上交流,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特别是在虚拟空间中,网络用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
消极影响
语言规范性的挑战:过度使用网络用语可能导致青少年忽视传统语言规范,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些学生在正式写作中不自觉地使用网络用语,导致表达不够严谨。
价值观的误导:部分网络用语带有低俗、消极的内涵,如“躺平”“摆烂”等,这些词汇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沟通障碍的产生:过度依赖网络用语可能阻碍青少年面对面沟通能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典型案例分析
以“松弛感”为例,这个词汇在2024年广受青少年追捧。它源自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原指一种不刻意、不强求的生活态度。在青少年群体中,“松弛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既指面对压力时的从容心态,也指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平衡的能力。这种词汇的演变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追求。
引导与规范:多方合力
面对青少年网络用语的普及趋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学校教育: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辨别优质网络用语和低俗网络梗,培养其语言规范意识。同时,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网络用语使用情况,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家长自身也应树立良好的语言使用榜样。
社会引导:媒体和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抵制低俗网络梗的传播。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用语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青少年群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也折射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通过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在享受网络语言便利的同时,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