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它融合了寒食节的祭祀习俗和上巳节的春游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感受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魅力。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在清明节上坟祭祖的同时,也会在明媚的春光中踏青游玩。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
如今,清明节不仅是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扫墓的同时,也会进行踏青游乐活动,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和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相传,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大封功臣,但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无奈之下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因此形成。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清明节踏青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上巳节最早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的活动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形成了踏青访春的习俗。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源远流长,秦以前就有,唐朝开始盛行。人们会在这一天身着素服,携带酒馔和工具,到祖先墓前祭拜,剪除杂草,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春游踏青
清明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就吸收了上巳节的春游习俗,人们会在扫墓之余,在郊外聚会冷餐,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活动丰富多彩。
荡秋千、蹴鞠
秋千的历史悠久,古时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而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今天已演变为足球。
插柳植树
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柳树成荫。清明戴柳插柳风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祈求长寿的意蕴。又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折枝纪念,群臣纷纷效仿。
放风筝
清明时节放风筝从来就是人们喜爱的活动。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射柳斗鸡
古时清明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清明盛行斗鸡,会一直到夏至止。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这一习俗早已消失,阳光下听听鸽哨,不失为一乐趣吧。
蚕花会
“蚕花会”是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蚕乡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节养生指南
衣: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早春的街头,“短袖与棉袄齐飞”的情况并不少见。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食: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鸡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
饮:菊花茶养肝利胆,散冬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睡: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
春困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要解决春困,多睡反而不是办法。因为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其实,不妨经常开窗透气,使室内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犯困时,闻一闻风油精、清凉油或花香,或撒一些花露水;选择听一些动感的音乐等,都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
动: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
防:对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
有些人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感冒,除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疼,还伴有眼痒、流泪、鼻痒等症状,其实这不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症。专家建议,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应尽量躲避花粉;好天气时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遇干热或大风天气,可关闭门窗或加挂窗帘;如果天气许可,最好每周清洗更换床罩、被单。
清明诗词欣赏
1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2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3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5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