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眼中的大同古城:2400年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单霁翔眼中的大同古城:2400年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大同古城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古城之一,承载着2400多年的历史记忆。作为北魏都城,这里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单霁翔
2400年的文化积淀
大同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自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今大同)起,这里就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存的大同城墙始建于明朝,周长7.24公里,城内保存着大量辽金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城”之一。
城内最著名的当属华严寺,这座始建于辽重熙七年的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辽金时期寺院建筑群。寺内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更是被誉为“海内孤品”。此外,善化寺、九龙壁等古迹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大同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2008年启动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对古城墙进行全面修复,并对城内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保护工作中,大同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保持历史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在文物保护中引入了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手段,对云冈石窟、华严寺等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了文物数字化档案。这种创新性的保护方式,不仅有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也为公众提供了线上参观的便利。
古城的现代新生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在古城保护规划中,大同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思路,将古城与新城有机融合。
在古城内,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肌理,同时引入现代商业业态,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而在古城外,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在崛起,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科技园区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
更令人瞩目的是,大同正借助其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大同已建成标准机架约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5.8万台,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向“环首都核心算力城市”的目标迈进。
未来展望
单霁翔院长曾说:“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经验。”大同古城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记忆与科技创新完美融合。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数字化创新的持续发展,这座千年古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