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健康促进医院如何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健康促进医院如何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引用
新华网
7
来源
1.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221/f54ca559af5c4c1eb94b3ade748d0014/c.html
2.
https://www.shanghai.gov.cn/gwk/search/content/6d3bbc71267d464db4dce458426ad46b
3.
https://wjw.sz.gov.cn/xxgk/gzdt/content/post_11902174.html
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5867.htm
5.
https://www.szgmrmyy.cn/jkjy/yzjz
6.
https://www.nxnews.net/jk/202404/t20240425_9257861.html
7.
http://www.schp.sh.cn/xwzx/mtsd/2931

2024年,上海全面启动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计划在“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基本功能全覆盖。这一举措旨在整合社区健康服务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全过程、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分级诊疗体系,推动社区健康管理向规范化、同质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健康促进医院通过打造良性互动平台,使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及社区居民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表示,健康促进医院不仅提供临床治疗服务,还应通过实施健康促进策略,建立以病患需求和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全方位服务于人民健康。

在深圳,多家医院和机构在健康促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深圳市儿童医院通过“医疗游戏缓解儿童就医恐惧”项目,有效改善了儿童就医体验;深圳市中医院打造“1+3+N全口径全流程全生命健康周期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中医药健康管理贯穿于全生命周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同路人同喜乐”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同伴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健康。

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阵地。以上海为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1. 规范建档: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75%,动态更新率不低于80%。这为后续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2. 评估筛查:按照国家标准和本市工作指南,对居民实施健康危害因素综合风险评估,识别高危人群。重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和癌症等慢性病,以及孕产妇保健、儿童健康和早期发展、精神心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筛查。

  3. 诊疗干预:组建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健康管理师、护士、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提供规范管理、诊疗干预、康复护理和随访管理等服务。推动社区基本病种清单应用,为居民实施常见病诊疗、并发症控制、精准分诊与转诊,提供门诊、住院和居家上门相结合的连续性诊疗服务。

  4. 健康科普:推进社区健康环境建设,实施社区健康科普项目,促进居民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与技能。探索建立重点人群动态健康指导机制,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电视等渠道,利用优质健康科普资源,结合疾病发生的环境、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在诊前、诊中、诊后为重点人群推送针对性预防保健、中医药健康管理处方、运动处方、康复护理与自我管理指导等科普信息。

在全人群健康管理方面,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向辖区内常住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宣教,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维护口腔健康和视觉健康、接种适宜疫苗、中医药预防保健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对于签约居民,鼓励其签约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团队实施全面、连续、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按签约服务规范,开展评估筛查、健康体检、基本诊疗、定期随访等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为基础,按年度对签约居民开展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报告每年向居民反馈,促进居民了解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在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方面,持续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覆盖。家庭医生团队加强随访管理,围绕重点人群年度健康评估报告中相关健康问题,坚持中西医并重,做好健康指导,实施分层分类管理。

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为例,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协同居(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小区物业、业委会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对老年人健康体检的知晓率。在国家基本健康体检项目基础上,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增加肿瘤标志物、CT等体检项目;对养老机构内签约家庭医生的住养老人,鼓励实施每年1次上门约定项目体检,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获得感。经居民知情同意,鼓励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整合老年人在其他医疗机构的体检结果、诊疗信息形成健康评估报告,并向居民反馈。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应不低于70%,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应不低于75%。

在慢病人群健康管理方面,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指导下,运用标准化血压、血糖、身高体重、肺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采集技术,整合服务流程,为慢性病人群开展综合风险评估、疾病筛查、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干预和随访等健康管理服务,促进慢性病防、治、管融合发展。提高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并发症控制率及对自我健康指标的知晓率,将签约居民慢性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研究纳入签约服务考核,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不低于64%,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60%。

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以宣传推广《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推动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引导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要目标是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2024—2027年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尽管健康促进医院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健康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持续优化,社会各方参与度有待提高。未来,应继续完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建设健康促进场所,营造健康文化,改善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