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信息技术的新突破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信息技术的新突破
2020年9月,北京以北京亦庄为核心,启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通过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关键环节,推进L4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运行。次年5月,依托示范区建设,北京入选首批“双智”试点城市,进一步研究城市智能化道路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标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城市出行、智慧物流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
经过近四年探索实践,示范区已完成车路云一体化试验环境搭建与小规模部署,在北京亦庄建成首个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即将实现60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覆盖。目前,北京亦庄已落地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配送、自动驾驶环卫等八大类应用场景,示范区还完成大兴机场、北京南站、京津塘高速等自动驾驶场景拓展,累计部署车辆超过800台,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围绕“车-路-云-网-图-安全”形成标准成果68项。
成功入选后,基于示范区4.0阶段建设规划,北京将如何推进应用试点建设?首先加速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应用,示范区拟打造覆盖北京十二区、超2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北京环”,赋能城市高水平治理,综合提升交通效率,惠及约870万人民群众。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八大场景规模化部署,进一步聚焦公众服务和城市治理,围绕微循环接驳网络、无人安防、智能环卫等多种场景,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创新打造应用场景,在短途接驳、公园巡游等方面探索更多创新应用。此外,持续创新自动驾驶“北京模式”,在推动示范区投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一办五组”工作机制效能,加强政府统筹引导能力,发挥示范区专项平台北京车网试点商业化运营主体作用,从而有效集聚政府、产业、学界与投资人力量,共同参与示范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共享相关功能服务与数据等成果。进而,引领地方乃至全国相关标准发展,基于已建立的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示范区将持续总结深化一线实践成果与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不断补足体系中更多细分标准。
未来,从北京亦庄向“北京环”拓展,北京将严格遵照应用试点城市评估机制,及时总结报送建设进展、问题痛点与模式经验,打造可规模化复制推广的车路云一体化城市样板,与行业一道加速我国汽车、城市与社会智能化转型升级。
技术突破:车路云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车路云一体化方案。这一方案通过整合车辆、路侧设施和云端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的智能网联。
在路侧设施方面,示范区采用了“多杆合一、多感合一”的建设模式,将交通信号灯、监控摄像头、环境监测设备等整合到同一根多功能综合杆上,不仅优化了城市景观,更显著降低了建设成本。据统计,这种集成化建设模式使建设成本下降了近40%。
云端平台则是整个系统的“大脑”。示范区搭建的云控平台,可以同时服务雪亮工程、交通治理和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通过统一的数据底座,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这种一体化方案的效果显著。数据显示,路侧盲区障碍物信息参与车辆关键决策率达到37%,车辆每万公里碰撞风险降低23%。在交通效率方面,示范区内的交通信控优化使得车均延误率和车辆排队长度均下降了12%。
政策支持:构建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北京市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进行政策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10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本市正在推动《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立法工作,力争2025年实施。示范区目前已实现600平方公里路侧设施智能化部署,未来将向更大范围、更广阔的场景扩展。未来示范区将围绕四环路到六环路之间进行规划扩区,规划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通州顺义1115个路口智能升级。2020年9月,北京市在经开区率先规划建设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系统推进“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专项建设,搭建城市级工程实验平台。经过四年建设,已实现全市600平方公里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覆盖。除经开区,这600平方公里还包括通州区和顺义区的部分区域。“目前通州和顺义两个区涉及440平方公里,1115个路口建设路侧智能化设备,已经主体完工,正在进行收尾调试。”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路侧研究部部长陈瀚透露,建成投用后,这些设备将支撑五大领域56项功能,比如交管非现场执法、自动驾驶监管等。
路是如何变智慧的?此前,得益于提前布局的路侧设备,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257个信控路口已经处于信控动态优化中。路口感知设备和算法可以“看清”路口车流、“看懂”变化规律,智能调整信号灯的放行时间,减少车辆在路口的等待时间。数据显示,在示范区关键路口交通流量增加20%的情况下,平均停车次数下降22%,平均行驶时间缩短12%,平均速度上升12%。同时,从1.0阶段到3.0阶段,路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下降超过70%。
“聪明的车”已驶入“两站一场”。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为33家测试车企、近900台车辆发放道路测试牌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3200万公里,占全国总测试里程超过四分之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南站、亦庄火车站已开通自动驾驶接驳测试,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场景全面打通。在3.0阶段的6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还包括首都机场、新国展、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按照计划,随着4.0阶段的建设,本市还将实现朝阳站、丰台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首都国际机场的自动驾驶接驳。
聪明的自动驾驶汽车能更好上路,更得益于路、网、图、云的互相配合。在“网端”,示范区搭建EUHT城市级双智专网,建成全国最大范围的C-V2X联网成片区域,建设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多制式网络环境;在“图端”,建设高精动态地图平台,实现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高精地图全覆盖,打造高精地图全流程合规应用北京方案;在“云端”,建成全市统一云控平台,汇聚路侧、车端等全量感知数据,为自动驾驶、量产车提供车路云一体化服务多源数据,有望打通交通、交管现有服务平台,成为北京市道路交通大数据底座。
自动驾驶立法力争2025年实施。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将在年内完成,2025年将加速推进建设4.0阶段。这也意味着,如今在亦庄上路的自动驾驶汽车有望驶入更大范围、更广阔的场景。据介绍,未来示范区将围绕四环路到六环路之间进行规划扩区,规划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对于各方关注的自动驾驶政策创新、法律法规完善等热点,本市正在推动《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立法工作,力争2025年实施,兼顾智能网联汽车当前需求与未来空间,为L3以上级别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管理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得益于示范区在制度、场景层面的不断“上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逐渐完善。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说,为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需要,亦庄系统规划了270万平方米产业生态空间,构建智能网联创新港、汽车产业总部基地、前沿技术研发基地、高端制造示范基地、产业生态配套基地“一港四基地”产业空间格局,全面建设汽车智造创新城。根据最新发布的支持政策,亦庄将打造自动驾驶场景生态示范区,支持拓展应用场景,按照测试里程6元/公里给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最高300万元支持;实施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揭榜挂帅”,围绕车路云一体化关键技术、“大模型+自动驾驶”等领域设置攻关项目,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
标准制定: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
在标准制定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国前列。近期,北京市发布了首批4项车路云一体化地方标准,包括:
1.《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 第1部分:建设指南》
2.《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 第2部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信息服务技术指南》
3.《车路云一体化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第1部分:路侧设施与云控平台》
4.《车路云一体化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第2部分:应用平台与云控平台》
这些标准的发布,将为全国其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累计推进70项标准研究,北京市累计发布自动驾驶相关地方标准9项,另有9项地方标准正在研究中,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内发布实施。
未来展望:打造自动驾驶“北京环”
根据规划,北京将打造覆盖十二区、超200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北京环”。这一规划不仅涵盖了城市道路,还将延伸至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场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网联交通体系。
在应用场景方面,示范区将推动八大场景的规模化部署,包括微循环接驳、无人安防、智能环卫等。同时,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创新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探索短途接驳、公园巡游等创新应用。
在运营模式上,示范区将继续坚持市场化运营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成熟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为整车企业、地图厂商、政府部门等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吸引更多企业落地开展测试示范、商业探索,形成建用一体的商业化闭环。
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更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北京正在打造可规模化复制推广的车路云一体化城市样板,为我国汽车、城市与社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