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凉还是洗澡?科学告诉你答案!
冲凉还是洗澡?科学告诉你答案!
“冲凉”还是“洗澡”?这可能是南方朋友和北方朋友最大的分歧之一了。在广东等地,人们习惯把洗澡叫做“冲凉”,这个说法源于广州夏季炎热,人们通过洗澡降温消暑,同时井水冬暖夏凉的特点也让人感到清爽,因此得名。但实际上,无论叫什么,科学洗澡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洗澡的最佳温度:38-40度最适宜
洗澡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过高的水温会使皮肤表面的油脂过度流失,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起皮等问题。同时,过高的水温还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红斑等症状。此外,过高的水温还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长时间处于高温水中,会使人体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危险。
如果洗澡水的温度过低,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过低的水温会使人体受寒,容易引发感冒、发烧等疾病。同时,过低的水温还会使人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手脚冰凉、关节疼痛等问题。
洗澡时间:5-10分钟最佳
长时间待在浴室封闭的环境里,容易喘不过气。洗澡时间太长还会对皮肤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皮脂膜造成影响,长此以往,没问题的皮肤也可能洗出问题。冬天洗澡,洗多长时间更好?一般淋浴5~10分钟足够,泡澡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特别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不建议长时间泡澡。
洗澡频率:每2-3天一次
洗澡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皮肤清洁和健康,而皮肤的状态又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等有关。洗澡频率没有固定要求,未必得每天洗澡。过于频繁地洗澡,尤其是错误的洗澡方式,确实会有一些风险,比如去除皮肤的自然油脂,引起皮肤干燥和瘙痒,严重的时候还会起湿疹。
冬季洗澡注意事项
水温选择:总的建议是“宜温不宜热”。也就是说,对皮肤最合适的选择是温水而不是热水。这是因为热水会有一些风险,比如可能会损伤皮肤的自然保护层,导致干燥和敏感。另外,热水接触皮肤时间长了后也会引起“低温烫伤”。《中国皮肤清洁指南》也给出了具体的思路——洗澡的水温可以以皮肤体温为准,如果是夏季,可低于体温,如果是冬季则略高于体温。具体来说,大概在38~40℃会比较合适。
使用适当的洗浴产品:洗澡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即可。最常见的就是沐浴露,尤其是弱酸性的产品。因为皮肤本身也是弱酸性的,这类产品对皮肤更温和,刺激性更小,不容易引起皮肤问题。
洗澡时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经常洗澡的人。快的话,一首歌的时间(5分钟),慢的话,两首歌就差不多了(10分钟)。这是因为洗澡时间偏长,对皮肤会有一定的负担,导致“过度水合”,也就是皮肤长时间接触水分,吸水过多,“泡发了”。泡发后的皮肤,屏障功能会有所下降,出现干燥、瘙痒的风险反而更大。
要想皮肤保持住水分,要点不是长时间接触水,而是使用保湿产品来减少水分丢失。如果遇到洗澡时间比较长,或者洗澡后皮肤容易干燥、紧绷,那么等擦干水分后,就要及时补涂保湿产品,不论是润肤霜还是身体乳,都有保湿效果。
洗澡的常见误区
“早上洗澡灭阳气,晚上洗澡生湿气”: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医生表示,早上毛孔处于打开状态,阳气不足的人洗冷水澡,会影响肌表阳气,导致寒邪从肌表入侵。晚上若洗澡后,不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在潮湿或低温环境中,可能增加湿气侵入的风险。医生提醒,“灭阳气”和“生湿气”其实与什么时候洗澡的关系并不大,而是没有做好保暖,或没有及时把身体擦干导致。
特殊时刻洗澡:高热状态下、空腹或饱食后、喝酒后、过度疲劳或体力透支时,都不建议洗澡。比如发烧时,体表的水分在蒸发时会带走部分热量,如果患者正处于体温上升期,可能会加重症状。此外,洗澡还会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加重高烧引起的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如果饱餐后立即洗澡,消化道的血流量就相对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会导致消化不良,也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此外,饭后马上洗澡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虚脱、晕倒等症状。酒精会抑制肝脏的功能活动,有碍于糖原释放。洗澡时,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增多,因此,酒后洗澡可能会出现头晕、无力、低血糖等情况。长时间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后,血液循环处于活跃状态,立刻洗澡会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体质差的人还有致命危险。长时间脑力活动时,大脑对血液需求量非常大,如果立刻去洗澡,血液会向体表皮肤转移,可能造成大脑供血量迅速降低,导致晕厥。
科学洗澡不仅能保持个人卫生,还能促进健康,如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等。记住,洗澡不是越勤越好,水温也不是越高越好。掌握正确的洗澡方法,才能让这项日常活动真正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