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院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电科院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由中国电科院牵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在回路的大电网调控混合增强智能基础理论”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领域再次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突破:智能调度技术的深度融合
该项目针对大电网调控面临的不确定性、开放性、脆弱性问题,从人机混合智能的融合建模、协同互动、双向学习、趋优进化以及应用验证开展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
- 构建了环境意图感知和知识任务协同的融合模型,实现了人机多维度、多步知识协同自动对齐;
- 设计了人机混合智联网,提出了面向大电网的人机双向学习技术,实现了人机双向知识增强;
- 提出了混合智能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自主进化方法,实现了人机协同认知与决策的能力和价值渐进对齐;
- 研发了大电网调控人机混合紧急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和标准算例,可用于热稳调整、故障辨识、暂稳判定、频率控制等多种电网调控场景。
实际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项目相关成果已在国网浙江电力进行技术验证,相关技术在国网上海电力、国网重庆电力进行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在新能源调度领域,中国电科院高级技术专家黄越辉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新能源监测与调度系统,实现了新能源“可监测、可预测、可调度”。该系统已应用于吉林、甘肃、新疆、青海电网等20余个省级电网,覆盖我国75%以上的新能源发电装机,显著提高了我国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水平。
此外,黄越辉主导研发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生产模拟软件(REPSs),已成为涵盖风、光、水、火、储等多类型电源建模的电力系统电力平衡仿真软件,可满足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新能源规划布局、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优化等应用需求。该软件已连续10年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的优化计算中,为提升电网消纳新能源电量能力提供可靠支撑。
未来发展:构建智慧电网新生态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暨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完善电网调度体系。电力调度运行控制是电力系统稳定的中枢,要深化认知体系建设,提升特性认知能力;深化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多元海量资源协同调度水平;深化故障防御体系建设,筑牢电网安全防线。
广东电网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群体智能中心黄建伟教授和赵俊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点研发了针对电力调度领域的大规模智能模型,该调度大模型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形式的电力调度数据,并自动生成相关的调度内容,涵盖调度操作、方式安排、发电调控、事故处理等多个业务场景,具备操作票生成、智能问数、决策辅助等核心功能,显著提升了电力调度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数据+模型”混合驱动,实现电力调度、主配网调度等各项业务的人工智能应用。该平台将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水平,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技术突破和应用不仅提升了电网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人工智能与电网调度的深度融合,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