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丽医生揭秘:如何科学应对失眠?
张雯丽医生揭秘:如何科学应对失眠?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有时候一整夜都闭不上眼。”“明明很困,但就是无法入睡,第二天精神状态特别差。”“晚上睡不好,白天又补不回来,感觉生活都乱套了。”这些困扰着许多失眠患者的问题,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张雯丽医生每天都会听到很多。作为一位专注于睡眠障碍治疗的专家,她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无数患者重新找回了良好的睡眠。
失眠的三大因素: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好?
张雯丽医生指出,失眠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将这些因素分为三大类: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就像是一片土壤,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患上失眠。这些因素包括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内向、焦虑型人格)、家族遗传史、以及工作性质(如需要倒班的工作)。就像小丽一样,她争强好胜又爱操心的性格,本身就是一种易感因素。
诱发因素则是那颗“失眠的种子”,它可能是一次重要的面试、亲人的离世、感情的挫折,甚至是工作压力的突然增加。这些生活事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引发短期的失眠。
然而,真正让偶尔失眠变成慢性失眠的,是维持因素。这往往是人们在面对失眠时采取的不当行为。比如,为了弥补睡眠不足而提前上床、推迟起床,或者在周末长时间补觉。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实际上却在不断强化失眠的状态。
破解失眠:从改变睡眠行为开始
为什么在床上躺的时间越长反而越睡不着?张雯丽医生解释说,当我们处于活动状态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腺苷的物质,它是促进睡眠的关键因素。如果白天活动量减少,或者躺在床上的时间过多,腺苷的产生就会减少,导致睡眠动力不足,从而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
此外,如果在卧室或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看电视、看书等,会破坏大脑对床的条件反射。原本看到床应该产生睡眠欲望,但当床与各种活动联系在一起时,这种条件反射就会被削弱,使得入睡变得更加困难。
四个关键行为,重建健康睡眠模式
针对失眠问题,张雯丽医生总结了四个核心的健康睡眠行为,这些行为是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治疗失眠最有效的方法。
只在困倦时上床: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只有感到困倦时才躺到床上。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还无法入睡,就起床去做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再次感到困倦。
床上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卧室和床只用于睡觉,不要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或工作。这样可以重新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单一刺激模式。
醒来超过15分钟就离开床:如果夜间醒来,而且15分钟内无法再次入睡,就起床离开卧室,做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
有睡意再回到床上:不要因为担心睡眠时间不足而强迫自己留在床上,这样只会增加焦虑,反而更难入睡。
除了这四个核心行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推荐了一些其他的健康睡眠卫生行为:
- 每天保持固定的起床和就寝时间,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 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
- 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 确保卧室环境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大约25℃)。
- 避免白天长时间打盹,如果需要,不要超过30分钟。
科学治疗失眠,远离药物依赖
张雯丽医生强调,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失眠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依赖性和副作用。因此,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她更推荐使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这种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睡眠习惯和对睡眠的认知,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如果你正在被失眠困扰,不妨尝试一下张雯丽医生推荐的这些方法。记住,改善睡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但请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你一定能够重新获得高质量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