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
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
黄芩素是从传统中药黄芩的干燥根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介绍黄芩素在抗炎、抗菌和抗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抗炎作用
黄芩素可以通过干扰NF-κB、MAPK等信号通路,抑制核因子的活性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释放来发挥镇痛解热抗炎的作用。黄芩素通过阻断信号通路来抑制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侵润,大幅度降低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mRNA表达。
体外试验表明,黄芩素能减少VRB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抑制p38的磷酸化,最终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果表明黄芩素可通过抑制细胞内ROS的产生和p38/NF-κB通路的失活,在静脉注射兔模型中对VRB诱导的内皮破坏发挥保护作用,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抗菌作用
黄芩素抗菌谱广,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通过影响细菌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影响SDH、MDH和DNA拓扑异构酶I和II活动发挥其抗菌功能。研究显示,黄芩素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IC50约为0.29mmol/L,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ATP合成酶。黄芩素对尖孢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分别为112和264μg/mL。黄芩素抑制白色念珠菌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而诱导白色念珠菌死亡。黄芩素协同其他抗菌药物显示出更好的抑菌疗效。体外研究表明,黄芩素与环丙沙星联用可逆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环丙沙星性,其作用是通过抑制NorA外排泵、丙酮酸激酶活性和菌的SOS响应,使菌体缺失活性氧和ATP来实现的。
抗癌作用
黄芩素对多种癌细胞系都具有显著地抗增殖作用。黄芩素能使HCT-116人结肠癌细胞停滞在S期,活化caspase3和caspase9,促进细胞凋亡。研究发现,黄芩素可有效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其机制与抑制caveolin-1/AKT/mTOR通路有关。黄芩素不仅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MMP-2的表达,还可以强有力的抵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这与黄芩素具有降低NF-κB信号分子活性和抑制p38MAPK活化的作用有关。避免肿瘤的转移关键是抑制肿瘤细胞从原肿瘤脱落。研究表明黄芩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其抑制机制与抑制乳腺上皮的上皮间质转化,同时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