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德国商人与和平使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德国商人与和平使者

引用
搜狗百科
10
来源
1.
https://baike.sogou.com/v65047059.htm
2.
https://www.sohu.com/a/814435427_121743938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8JFOLT05566ZAS.html
4.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40423/b738eaf87eb54f939e8b4be1d227ef41/c.html
5.
https://www.nju.edu.cn/info/1055/383271.htm
6.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4/24/content_8EAlxOuW3E.html
7.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383939e4b09f022e5955e0.html
8.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213/74a89bd2e55a425793e3764217978990/c.html
9.
https://www.riji100zi.com/zuowen/2222350159292.html
10.
https://sanitary.signlodge.com/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之展开。在这座陷入地狱般恐怖的城市中,一位德国商人做出了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定。

这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商人,时任西门子驻南京代表处负责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浩劫,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毅然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纳粹党员的身份和德国商人的影响力,为南京市民筑起一道生命的屏障。

在拉贝的倡议下,20多位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共同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的住所——位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小粉桥1号,成为了安全区的核心。这里不仅收容了600多位难民,更成为了25万中国平民的避难所。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拉贝每天只睡4个小时,糖尿病发作时几乎用光了所有胰岛素。他不仅为难民提供庇护,还四处奔走,为安全区争取粮食和药品。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将这些珍贵的证据传递出去。

拉贝的日记成为了这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他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这些文字后来被整理成《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这本598页的日记,不仅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更是揭露日军罪行的铁证。

战后,拉贝因纳粹党员身份受到审查,生活陷入困境。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活菩萨"。当南京市民得知拉贝的困境后,纷纷伸出援手,为他募捐生活费。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成为了中德两国人民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拉贝的精神在他家族中得到了传承。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不仅继承了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在医学领域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作为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在中国被授予"南京荣誉市民"称号,并担任"中国近现代史客座教授"。他在德国成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德文化交流。

2024年,托马斯·拉贝的新书《拉贝与中国》出版,书中不仅收录了祖父的日记手稿,还加入了对幸存者的采访,展现了拉贝家族与中国的百年情谊。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呼唤。

如今,坐落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拉贝故居,已成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这里不仅是纪念拉贝的场所,更成为了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约翰·拉贝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人性光辉的故事。他用行动证明,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和平与正义而战。他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了连接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激励着后来人为和平而努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