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每天多上几次厕所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北大研究:每天多上几次厕所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2020年1月9日,北京大学李立明、吕筠等人在《BMJ Open》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排便频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这项研究历时10年,追踪随访了近50万中国人的排便习惯,结果显示:与每天排便1次相比,每天排便超过1次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高12%,心力衰竭风险高33%。此外,每周少于3次也与较高的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相关。
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排便习惯的改变不仅关乎肠道健康,更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那么,正常的排便次数应该是多少呢?一般认为,每天1次至每周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如果每天排便超过3次且粪便稀薄,则可能为腹泻;若每周少于3次并伴有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则可能是便秘。
为什么排便频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虽然目前研究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但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肠道健康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组成、血浆代谢物水平、临床化学指标、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
如何保持健康的排便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例如早晨起床后或餐后尝试排便,利用胃结肠反射促进排便。
改善饮食结构:
-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
- 充足饮水,每日约1.5-2升,帮助软化粪便。
适量运动:定期锻炼能缩短肠道传输时间,缓解便秘。
调整排便姿势:蹲位比坐位更有利于顺畅排便,使用坐便器时可在脚下垫高以模拟蹲姿。
肠道健康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
近期,美国华盛顿州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排便频率异常与肝肾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便秘与肾功能下降显著相关,而腹泻会增加器官负担。这些异常的排便习惯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提出“肠道菌龄”的概念,认为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即使代谢状态严重紊乱,如果个体的肠道菌龄更“年轻”,也能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关注排便习惯就是关注心血管健康。如果发现排便次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排便节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