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背后的文人风骨:苏轼与黄庭坚的诗词情谊
乌台诗案背后的文人风骨:苏轼与黄庭坚的诗词情谊
公元107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字狱震惊了整个北宋文坛。苏轼,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因一首《湖州谢上表》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许多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但有一个人却毅然站了出来,为苏轼仗义执言,他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并称“苏黄”。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在得知恩师苏轼被捕的消息后,黄庭坚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书朝廷,直言:“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苏子瞻无罪!”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要知道,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许多与苏轼有往来的官员都纷纷避之不及,生怕受到牵连。而黄庭坚却选择了挺身而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苏轼的敬重,更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风骨。
苏轼最终在多方营救下被贬黄州,而黄庭坚也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受阻。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在苏轼被贬期间,黄庭坚多次写信慰问,两人通过书信往来,继续着他们的文学交流。
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被召回汴京,担任翰林学士。此时的黄庭坚也因才华出众,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这对师生终于在汴京重逢,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唱和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唱和,莫过于黄庭坚的《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在这组诗中,黄庭坚以“花”字为韵,展现了他超凡的文学才华。苏轼读后大为赞赏,认为其诗文“超凡绝尘,独立万物之表”,是“今时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旧党争的加剧,苏轼再次被贬。元祐九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黄庭坚也被贬黔州。临行前,两人在鄱阳湖畔相聚三天,依依惜别。这次分别后,他们再也没能重逢。
苏轼去世后,黄庭坚悲痛欲绝,他为苏轼的《寒食帖》写下跋文,并在家中供奉苏轼画像,每日清晨都穿戴整齐,躬身为恩师献香。这种师生情谊,令人动容。
苏黄之间的友谊,不仅是文学上的相互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他们都在各自的坎坷人生中,坚守着文人的操守与风骨。正如苏轼在《答黄鲁直书》中所说:“我与鲁直,皆以诗文相知,而道义相交,非世俗之所谓师弟子也。”
这种超越了世俗的友谊,成为了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也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苏黄的友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