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展示了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转化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从传统中医诊疗到现代科技融合,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该校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潘华峰在“百年校庆谋奋进·产教融合促转化”科技成果展示和项目路演上代表学校签约
中医现代化: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记者体验了传统中医药学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便捷和精准诊断。通过拍摄眼球照片,不到两分钟就能获得一份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眼像健康评估报告,不仅包含中医证候和易发病症的预测,还给出了详细的健康管理方案。
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介绍,中心采用四诊仪、身体成分分析、全身扫描等多种检测手段,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状态评估,并通过针灸、推拿、熏蒸等传统疗法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效果。每年服务近2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患者慕名前来。
攻坚克难:四大科研平台引领创新
中医药高校既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又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了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拥有省级科研平台53个。近五年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600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
其中,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湿证与主要慢病防治开展研究,成立不到四年就取得丰硕成果: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论文195篇,总影响因子1184.927分;获各级奖励16项;获授权专利47项;牵头制定颁布各类标准23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获著作权/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专著与论著31部;新药及处方转让6项,金额共1.738亿元。
产学研融合: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例如,与茂名市、广东农垦集团合作的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围绕广东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与中医临床急需的南药,构建了“种质资源圃+良种繁育+GAP产业化基地”发展新路径,吸引企业共建新增南药种植面积10.857万亩,新增产值累计18亿元。
学校还通过设立转化领导小组、推动成果转化中心实体化运作、建设中医药中试平台、设立转化基金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近期修订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贡献评价方案》,突出对高水平代表作、高质量科研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等重大科技贡献的激励,让科研人员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和长周期研究中能坐住坐稳“冷板凳”。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学校探索设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增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同时,改组转化领导小组,推动成果转化中心实体化运作,联合知识产权机构共建服务平台,引入第三方服务,提升转化效率。
今年恰逢学校百年华诞,广州中医药大学和附属医院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医健康服务、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组织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