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与传承: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里的精神接力
缅怀与传承: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里的精神接力
2025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9周年纪念日。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一场以“想念最温暖的人”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正在举行。青年党团员们围坐在一起,深情回顾着周恩来总理的工作与生活点滴,缅怀这位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领袖。
这场读书分享会只是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人民对周总理有着深厚的感情。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精神的阵地。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都在诉说着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新时代的淮安答卷
在纪念馆南楼展厅,一场名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新时代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成就展”正在展出。展览通过全灯箱形式,运用图片图表、雕塑组合、实物展示和大量数据实例,全方位展示了淮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发展成就。
展览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从探索相对欠发达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道路,到促进革命老区人民共同富裕;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到展现淮安人民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篇章中的精气神和新面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淮安人民辛勤耕耘的身影;每一组数据之中,都蕴含着淮安城市蓬勃发展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赵朴初先生的五幅珍贵书法作品,包括《周总理挽诗》《金缕曲·转瞬周年矣》等。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更表达了两位伟人之间“报国同此志、爱民同此心”的深厚友谊。
从淮安走出的少年总理
周恩来总理与淮安的渊源,要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1904年,年仅6岁的周恩来随家人迁居淮安,开始了他在淮安的学习和生活。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在淮安的岁月里,周恩来不仅关注学业,更关心国家大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带头剪去辫子,积极接触进步书籍,阅读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戏剧活动,展现出多方面的才能。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句誓言不仅是他个人的志向,更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传承精神,薪火相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周恩来精神,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自2008年起,纪念馆每年都会组织文化业务考试,今年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2024年度的业务考试中,来自管理局机关、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旧址的74名职工参加了考试,其中周恩来纪念馆张蕾以119分的高分获得第一名,这也是自2008年组织业务考试以来的最高分。
为了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纪念馆每月都会编印一张《周恩来纪念地学习材料》,内容涵盖周恩来知识、时政、景区新闻、淮安文史、文物保护法等。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更为他们更好地向参观者传播周恩来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启迪后人,继往开来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从青少年时期的志向确立,到留学法国寻找救国真理;从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长征途中坚定革命信念;从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周恩来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顾周恩来总理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精神导师。他的高尚品格、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的:“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让我们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传承他的精神,凝聚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