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山封禅与黄山成仙:中国名山背后的神秘传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山封禅与黄山成仙:中国名山背后的神秘传说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77634
2.
https://www.sohu.com/a/773879039_121124722
3.
https://m.chuangshi.qq.com/detail/53262858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1A09Y6M00
5.
https://www.sohu.com/a/784302451_121923302
6.
https://2bulu.com/community/gotohuatinfo.htm?id=75868435&type=2
7.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774269LFQZMIAACILBP
8.
https://www.zgstly.net/EN/10.12342/zgstly.20240249
9.
https://k.sina.cn/article_7022558148_p1a293bbc400100hazb.html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泰山和黄山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说而闻名于世。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承载着帝王封禅的神圣仪式;而黄山则因道教成仙的传说而充满神秘色彩。这两座名山不仅自然风光壮丽,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01

泰山封禅:帝王祭祀的最高仪式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虽然在高度上并非最高峰,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象征意义使其成为封禅的首选之地。泰山位于平原之上,南侧一片平原,适宜耕作定居,其主峰高耸入云,宛如东天一柱,俯瞰着齐鲁大地的众生。在泰山周边的广阔区域内,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北至燕山,西至河南西陲,都没有一座山峰在海拔上可与之相比。

封禅,实际上是两种祭祀活动的合称。唐代张守节为《史记》作注时对“封禅”一词做了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就是在高山之上聚土筑坛,作为祭天的场所,表示离天上的神灵更进一步,以便向上天做汇报。“禅”,原先写作“墠”,意思是预备祭祀时的除地工作,即清理土地上的草木、将地面修整平坦,后来演变为在小山上举行的祭地活动。

古代帝王封禅,一般选在泰山,只有实现一番丰功伟业,他们才有资格上泰山封个土堆,到旁边小山扫个地,证明自己完成天地授予的光荣使命,成就一个太平盛世。泰山之所以成为封禅的首选,《白虎通疏证》对此的解释是,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泰山号称“东岳”,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东方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日出东方,东方是万物相代的地方。泰山的另一个名称“岱宗”,也有象征万物之始的意思,岱者,始也,宗者,长也。

先秦时期,泰山是齐鲁一带的“神山”。《公羊传》记载:“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这是说,泽被四方的山川会受到官方的祭祀,在当时的人看来,泰山正是一座兴云布雨、保佑万民的神圣之山。因此,封泰山、禅梁父(甫)的观念逐渐在齐鲁一带形成。

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成为一代霸主。在会盟的现场,齐桓公宣称:“我向南征讨楚国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向西远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时,束马悬车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诸侯没有人敢违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现在有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梁父山,也称梁甫山,是泰山支脉的一处小山坡,为举行禅礼,即祭地的场所。

《管子》和《史记》中,记载了齐桓公与宰相管仲关于封禅的讨论。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成为一代霸主。在会盟的现场,齐桓公宣称:“我向南征讨楚国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向西远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时,束马悬车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诸侯没有人敢违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现在有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梁父山,也称梁甫山,是泰山支脉的一处小山坡,为举行禅礼,即祭地的场所。史书中,齐国宰相管仲对此的表现是两个字——“固谏”,坚决劝阻。齐桓公遭到管仲的反对后,也是两个字——“不听”,多年来得到管仲辅佐的他,这次竟不愿听从贤相的建议。管仲没办法,只好说,那就等您获得远方的奇珍异宝后,再行封禅。祥瑞,是封禅的必备条件之一,齐桓公只好作罢。

《管子·封禅》提到,当时齐地总结古帝王封禅的传说,认为“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中,管仲列举了从无怀氏(相传比伏羲氏年代更早的上古君王)到周文王时期的十二位帝王,指出他们“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以此来劝谏齐桓公。言外之意是,这些君王都是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的,齐桓公只是一方诸侯,其霸业远远没有达到受天命的级别。

《管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齐国的七十二家封禅旧录也带有传说性质,未必可信。直到秦统一六国,开创大一统王朝后,才出现第一位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封禅者。秦汉时期,有两位皇帝奠定了泰山封禅的B格,那就是,秦皇、汉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终结春秋以来长期纷争的乱世。历史告诉我们,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秦始皇继承秦国历代国君的事业,实现了全天下,乃至各项制度的统一,却掩盖不了潜藏的政治危机。秦始皇在位时,一直担忧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六国故地的反抗,他常常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巡,去镇压东方的“天子气”。公元前219年的泰山封禅,是秦始皇历次东巡中的大手笔。这一年,秦始皇东行至齐鲁,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举行封禅,立石歌颂秦朝的功业。

02

黄山成仙:道教文化的神秘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原名黟山。唐代玄宗皇帝听道士们说,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等人在此山采药炼丹,丹成后升天成仙。玄宗很羡慕,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将黟山改名为黄山。黄山的风景有三奇,即多奇石、古松以及壮观的云海。黄山最大的特点是,集中了全国各大名山的长处。例如它有着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武夷山的秀逸、衡山的烟云等等,因此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曾称赞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的成仙传说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在此采药炼丹,最终成仙。李白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并提到仙人炼丹的传说。炼丹峰是黄山的重要景点,传说浮丘公在此炼丹,经四百八十年丹成,黄帝服后可自由飞翔。在炼丹峰下,至今仍保留着炼丹台、晒药台等遗迹。

唐代诗人缪岛云的《望黄山诸峰》中写道:“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诗中不仅描绘了黄山的自然美景,还提到了浮丘公留下的丹灶和黄帝的玉书,进一步丰富了黄山的道教文化内涵。

03

文化内涵的对比与联系

泰山封禅与黄山成仙,虽然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泰山封禅更多地体现了帝王权威和国家祭祀,强调政治意义;而黄山成仙则更多地体现了道教文化色彩,与个人修炼和成仙传说紧密相连。

泰山封禅的仪式严格且庄重,需要具备国家安定、四夷臣服、年谷丰收等条件。而黄山成仙的传说则更富有浪漫色彩,强调个人的修炼和悟道。泰山封禅体现了帝王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而黄山成仙则体现了道教对长生不老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04

结语

泰山封禅与黄山成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地和谐、人神合一的追求。这两座名山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秘面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