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讲究三书六礼、十里红妆的仪式感,古代人的婚礼究竟多复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讲究三书六礼、十里红妆的仪式感,古代人的婚礼究竟多复杂?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1922862_121249220

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它不仅仅决定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更关系着整个家族的荣辱。所以,古人对婚事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慎重的。这与现代社会普遍提倡的个人自由恋爱形成了强烈对比。

中国古代婚姻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它不仅仅决定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更关系着整个家族的荣辱。所以,古人对婚事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慎重的。这与现代社会普遍提倡的个人自由恋爱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古代,父母之命与媒人牵线搭桥,成为绝大多数婚姻的前提。男女双方的意愿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家族利益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是决定一个婚姻成立与否的关键。这就注定了古代的婚嫁过程必然繁琐冗长,因为它牵涉的不仅是新人自己,更是整个大家族的利益博弈。

此外,古代社会也十分重视门第观念。一个好的婚姻,夫妻双方必须家世相当、门当户对。所以,许多婚事都是在男女双方还未见面时,就由父母和媒人事先包办好的。这其中充满了讲究,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新郎一家的家世地位必须高于或至少相当于新娘一家,否则很难达成婚约。

在这种环境下,有身份和地位的权贵阶层会通过彩礼、嫁妆等方式,与对方家族联姻,从中取得更大的利益。这导致古代婚嫁的费用往往非常高昂,难以为普通老百姓所承受。一场婚事往往能让一个农民家庭花掉数年的积蓄。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古代的婚俗时,必须意识到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自由、平等很不相同。古人婚姻中的繁文缛节,并非单纯为了增加仪式感,而是在体现他们对婚姻的庄严态度和对家族利益的高度重视。

三书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每一个步骤

我国古代的婚姻过程可谓异常繁琐,每走一步都牵涉重重。除了必要的媒人牵线、定亲、下聘等步骤外,还有所谓的“三书六礼”。这些礼仪名称虽然让人眼花缭乱,却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婚事的严肃对待。

其中最重要的要属“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书。这三份契约性质的文书,是古代婚姻中的必备仪式,它们分别在不同时机起草、呈递,将整个婚事步步紧扣,使之名正言顺。

聘书是由男家执笔,向女家正式表达结亲之意的第一份文件。它往往由男方家族中最有身份的长辈亲自撰写,以示庄严。里面会说明联姻的原因以及对女方家人的礼节。这份信函一经呈上,就是正式开启婚事的第一步。

紧接着,男家会准备礼书。礼书则详细列明聘礼中的物品价值与名称。在古代,聘礼被视为一种对女家尊重的表示方式,它体现了男家的经济实力和诚意。所以礼书上的每一笔账,都必须清清楚楚。稍有误差,就有失信誉。

最后新郎要亲自带着迎书去迎亲。迎书是对女家长辈的一份庄严承诺:新郎保证会爱惜新娘,尽到丈夫的所有责任。这份承诺书同样非常关键,完成了一个婚姻最后的法律手续。除了这三本必要的文书,中国古代婚嫁过程中还有比较重要的“六礼”:

第一,“提亲”,男家通过媒人向女家提出结亲请求;
第二,“问名”,询问女方八字以及详细信息;
第三,“纳吉”,将男女八字占卜结果告知女家;
第四,“纳采”,正式送上聘书和聘礼;
第五,“约定日子”;
第六,“迎亲”。

每一步看似都是些程序工作,但每一步中男女双方都在通过各种符号与仪式,向对方家族表达自己的态度、地位和诚意。任何一处出了差错,都会严重影响婚事的进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之所以冗长复杂,并非没有目的。它们使整个婚事过程明确化,让所有参与者都有章可循,使一个原本草率的婚配举动在法律与道德上都成为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事。

三媒六聘:牵线搭桥的婚俗传统

我国古代的婚礼向来讲究一个“三媒六聘”。话说这个“三媒”,就是指男女双方各派一位媒人代表,外加一位中立的牵线人。而“六聘”则是整个联姻过程中的六个关键步骤。

这起源于中国古代重视”名分“的伦理观。两个门户不正的年轻人怎能随随便便在一起?必须通过正统的方式,让双方家长和媒人见证认可,这样他们之间的姻缘才能结下。

“三媒”便起到了这一关键作用。考虑到各家都心存偏颇,单独的媒人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所以有了这种“三角制衡”的代表模式。三位媒人同时出面,分别代理各家利益,并有一位中立人士进行调解,这是古时成婚绝佳的组合方式。

其次是“六聘”中的每一步,我们来简要解析一下:首先是“提亲”,男家正式通过媒人向女家提出结亲愿望。这一步如果女家立刻答应,反而会被看做没有分寸,所以女家会留下聘礼打探口风,这就是“问名”。“问名”后男家会迫不及待地去占卜,然后“纳吉”把结果通报女家。女家确认后,男家才敢正式“纳采”,也就是送上聘书与聘礼。“约定日子”则是双方协商,最后便可通过媒人完成“迎亲”。这六步看似冗长,但其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原本草率的联姻变成了一项严肃的社交礼仪,每一步都给予了参与者考量的时间,并确保了婚事的正规性。这六聘作为古代社会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草率婚事而导致的家族纠纷。

所以说,“三媒六聘”是古人社交智慧的结晶。它将原本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打通成了标准程式,使联姻这件大事有了清晰可循的模式。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套完备的机制,古代的姻缘才能够顺利地牵线搭桥,织就出许多美好姻缘的佳话。

彩礼:从简朴到奢华的演变历程

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仪式上,彩礼一项也是少不了的。它源于中国古老的婚俗,经历了一个从简朴到极尽奢华的发展历程。最初的彩礼只是一些鸟类作礼物,象征吉祥如意。直到西周时期,厚重的青铜器才成为正式的聘礼。

按照等级高低,天子用玉器,诸侯用铜器,而下等官吏的布帛、钱粮也各有规定。这就是彩礼最早的雏形。进入秦汉时期后,权贵家族开始利用政治优势进行利益交换。他们会竭尽所能准备波更僻的珍宝以示诚意。更有甚者,用数倍的彩礼嫁女以拉攏权臣,借此获得经济特权。这一时期的彩礼之风已然奢靡非常。

到了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年代,士族豪门借婚嫁大肆敛聚钱粮,导致普通百姓家破人亡。此时的彩礼无异于劫掠,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历史上曾多次颁布过限制彩礼的明文规定,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唐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使得彩礼之风再度卷土重来。彩礼中的物件类型越来越繁多,达官贵人们更是竞相以珍奇物件作为聘礼。这种奢靡之风即使曾遭到过儒家学者的批评,也依然难以遏止。

到了明清时期,军阀混战加上思想解放,使得彩礼的传统意义逐渐被摒弃。与此同时,民间的自由恋爱婚姻也开始兴起。这两大趋势共同导致了中国彩礼文化的衰落。但即便在今天,许多地区仍保有简单的彩礼习俗,作为对传统婚俗的传承。

从这个简要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彩礼和婚俗文化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主流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它如一面镜子,历历在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千年婚姻观念与生活写照。

结语:婚事繁琐背后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抱怨古人结婚何其复杂时,实则也在抱怨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因为那些冗长的仪式,正是中国几千年婚俗发展的积淀。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集体利益多于个人感情,重视妇德贤淑多于个人才华,重视名分观念多于个人奋斗......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一些古老的传统依然内蕴着好的因素。譬如对家庭与伦理的敬畏之心,以及推己及人的大度情怀。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极为缺乏,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精神支柱。

最关键的是,这些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即使我们已经在现代社会生活了几代,骨子里的思维定势还是难以完全改变。

所以,在批评古代繁文缛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有某种欣赏与敬畏之心。因为那正是造就今日我们的根基与来源。当代人轻视传统,也就等于在割断文化的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