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假:中华文化的隐形杀手?
文物造假:中华文化的隐形杀手?
2002年,一件价值2万元的仿制金缕玉衣,竟然被五位权威专家鉴定为价值24亿元的真品,这一惊天骗局不仅让银行损失6亿多元,更暴露了文物鉴定领域的惊人漏洞。这起震惊全国的金缕玉衣案,仅仅是近年来文物造假案件的冰山一角。
文物造假:从线下到线上的新变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物造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2024年8月,南方都市报揭露了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直播平台文物造假骗局。在各大直播平台,不少所谓文物销售直播间以“将来升值后会高价回收”为噱头,将现代工艺品卖给老年人。更有甚者,一些直播间还打着“建博物馆”“收租金”等幌子,编织各种虚假故事,诱导老年人购买。
这些直播间往往有精心设计的话术,比如主播会打造自己是富豪、千金、非遗传承人等不差钱“人设”,并声称这些“古董”将来可以用于赚钱。然而,当受害者想要退款时,却被告知店铺保证金已被扣完,无法继续退款。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直播间在被曝光后,换个马甲继续行骗,甚至同一个主播会同时运营多个类似直播间。
文物造假的危害:不只是经济损失
文物造假不仅让受害者蒙受经济损失,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深远危害。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开展的专项行动指出,网络鉴宝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主播自诩“全能型专家”,声称精通各类文物鉴别;网络鉴宝过于渲染文物的经济价值,忽视其文化内涵;一些视频博主为吸引流量,刻意回避收藏投资风险,误导公众。
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复杂学科。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即便是专家,也通常只在某一类型的文物鉴定领域有所建树。然而,在一些直播平台上,所谓的“专家”却能对各类文物做出精准鉴定,其真实性令人怀疑。
重拳出击:文物市场的监管与整治
面对文物造假的严峻形势,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2022年,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查处了一起重大文物拍卖违法案件。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通过伪造铭文、著录的方式,将两件非法文物送入拍卖环节,最终被处以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其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也被依法暂停。
这起案件的查处,体现了多部门联动的重要性。文物行政执法从来不是行政执法部门一家之事,需要文物部门、公安机关、鉴定机构乃至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积极探索建立文物市场多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与文物、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守护文化传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面对文物造假这一“隐形杀手”,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文物市场的执法力度;平台方应加强对线上鉴宝的资质审查和内容审核;公众也要提高警惕,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不轻信高额回报的承诺。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文物真正发挥其传承文化、启迪后人的作用。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我们应当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