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珐琅彩瓷的绝美技艺揭秘
乾隆珐琅彩瓷的绝美技艺揭秘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风格闻名于世。其中,“轧道珐琅彩天球瓶”更是集大成之作,其独特的轧道工艺在白胎上施以色彩并用细针拔划出凤尾纹,再配以花卉、仙鹤等图案,展现出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这种技法不仅体现了清代宫廷艺术的巅峰水平,也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历史底蕴。如今,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乾隆珐琅彩瓷依然是备受瞩目的珍品,其价值不言而喻。
珐琅彩瓷的历史渊源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清代瓷器工艺的巅峰时期。
康熙年间,珐琅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的艺术已经开始出现,当时的珐琅也叫作软彩。珐琅彩瓷是在五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彩料、制作方法上其实和五彩瓷大致相同。粉彩的制作方式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面勾画轮廓,随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最后抹上颜料。因为砷的作用,颜料和砷混合之后就会产生粉化的作用,红色变成粉红,绿色变成粉绿,黄彩变成浅黄,而且还能通过控制砷的用量,来得到一系列深深浅浅的色调,整个瓷器烧制出来之后,就会给人粉润柔和的感觉,相比于五彩瓷,颜色更加多变。
康熙晚期,景德镇已经开始烧制粉彩瓷,不过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粗糙的,只是在红花的花朵之中,用粉彩点染一下,其他的纹饰其实还是五彩的技法制作的。康熙年间的粉彩瓷瓷器的器型受到珐琅彩的影响,大多是小器型的碗碟之类,露出白底。粉彩的诞生和康熙的去世只有几年时间,这段时期还停留在点缀方面,只能看出局部的效果。
到了雍正时期,粉彩瓷成为了宫廷的生活用瓷,除了花瓶等等用于观赏的器物之外,还有大量的盘子、碗等器皿。粉彩瓷在造型和绘制发布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精工细作,还会题相应的诗词歌赋,体现出一种文人的儒雅。清代粉彩瓷有“五色”:红、白、黄、绿、蓝,粉彩瓷是以这五种颜色为主旋律进行绘制的,一般以其中一种颜色为主色,其他颜色加以点缀。
雍正早期和康熙粉彩瓷的技法还有一段时期的衔接过程,后来渐渐发展,它不再是五彩瓷的点缀,而是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雍正粉彩瓷。粉彩瓷出于五彩,而胜于五彩,主要原因就是颜色的浓淡可以随心变化,而且雍正年间绘制的许多粉彩瓷大多已经用上了十几种彩料,甚至已经到了二十几种。这个时期粉彩瓷的描画大多是写实风格的,注重细节的描画,画工的精细度已经到了发丝都描绘很清楚的程度。
雍正的粉彩瓷相当著名,至今很多人开玩笑说雍正的审美要比乾隆“高级”,其实也是因为粉彩瓷的恬淡和温润,怎么看都不会感到俗套。雍正时期的粉彩瓷纹饰更加疏朗和规整,常见的有团花,团蝶,还有八桃蝙蝠等等,雍正时期一般会绘制8个桃子,而乾隆时期则绘制9个,所以也有“雍八乾九”的说法。
乾隆时期,粉彩瓷进入了鼎盛时期,在雍正朝的基础上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乾隆时期可谓是整个清朝的太平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乾隆皇帝个人对艺术品的要求很高,且自己也有深刻的研究,收藏了大量的字画和工艺品。乾隆诗集之中,咏叹瓷器的作品多达119首,他对瓷器的喜爱已经近乎痴迷。乾隆皇帝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粉彩瓷的烧制他一直都非常关注,乾隆朝的粉彩瓷已经走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达到了空前完美的水平。
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粉彩瓷皆为宫廷画家所绘制,文人的介入让粉彩瓷的文化内涵上升了一个台阶。这些粉彩瓷不同于一般的民间绘画,而是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品味,线条流畅,脱离了“匠气”。不过这也有弊端,宫廷陶瓷画成为了一种程式化、僵化的过程,甚至有了固定的画样,后期的宫廷画师也无法自由决定产品兜底用什么样式,并且逐渐失去了创作的热情。
乾隆朝的部分粉彩瓷会在瓷器的内壁和底足之内加绿彩,这种“绿里绿底”是非常浅淡的,这种样式一直流行到了清末民初。另外,乾隆年前还有一个对于粉彩瓷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外来艺术的影响。乾隆皇帝对欧洲的洛可可艺术向来都很感兴趣,他将这种风格融合在粉彩瓷之中,此时工匠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巅峰,他们可以将乾隆的这种突破性的想法付诸实践,就这样“色地粉彩瓷”就这样诞生了。色地粉彩瓷是在色地上面画上密密麻麻的图案,有时候采用了西方的花卉纹样,当时人们称这种纹样为“洋花”,这让人就有了一种很新奇的感觉。融合和西方艺术要素的粉彩瓷,特别吸引西方人的注意,在西方贵族眼中,这种粉彩瓷更加贴合审美,后来就成了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我们都知道,从明朝开始,“青花瓷”就是我国的“国瓷”,这段时期粉彩瓷也有了和青花瓷一决高下的气势,欧洲贵族在定制徽章瓷器的时候,就点名要求用粉彩瓷来制作。
后来嘉庆、道光年间的粉彩瓷虽然数量行还是很多,但是和乾隆年间的相比,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到了咸丰同治时期,粉彩已经显得十分厚重,绘画十分草率,甚至谈不上美观,花鸟不协调,人物的比例也拿捏不好,甚至出现了变形。清朝后期的粉彩瓷,早就已经没有了雍正、乾隆时期的温润和粉嫩。粉彩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洋为中用”的典型,后来有人称这是陶瓷历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虽然在当时,青花、五彩、斗彩等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但五彩瓷还是成为了当时独树一帜的流行彩绘新品种。粉彩瓷是五彩瓷和珐琅彩之后的又一个优秀的陶瓷成果,是清代彩绘瓷器工艺发展到巅峰的产物,以它独特的魅力,最终跻身景德镇“高温颜色釉、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四大传统名瓷的行列。
乾隆珐琅彩瓷的工艺特点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水平。其制作过程极为考究:首先需要景德镇提供优质的白瓷胎,然后运送到宫廷,在皇帝的授意下,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的宫廷画家进行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以雍正六年(1728年)为界,以前依赖从欧洲进口,之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比进口彩料更丰富了,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雍正珐琅彩一改康熙珐琅彩多在色地上画图案装饰的风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描绘花鸟、山水、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使传统画中所讲究的诗、书、画、印画法在珐琅彩瓷上得到完美的体现。雍正时善以单一彩料绘画形成画面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
轧道工艺:乾隆珐琅彩瓷的独特魅力
轧道工艺是乾隆珐琅彩瓷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前朝的重要标志。这种工艺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时期更为流行。具体做法是在色地上用铁锥划出蔓草纹等规矩图案,形成“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种工艺不仅增加了瓷器的装饰性,也体现了乾隆时期追求繁缛华丽的艺术风格。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乾隆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此瓶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用珐琅彩画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寓意“安居乐业”。底有蓝料“乾隆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造型端庄秀巧,图案温润柔丽,传世弥足珍贵。
乾隆 珐琅彩花卉纹盘。这件还是蛮素雅的。
乾隆 珐琅彩人物图瓶。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
乾隆 珐琅彩龙凤纹双联瓶。
乾隆 胭脂红釉珐琅彩碗。
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乾隆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色彩丰富:珐琅彩料中含有各种金属氧化物,能够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和透明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绘画精美: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往往可以看到细致入微的画面,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走兽,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显示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艺术融合:乾隆珐琅彩瓷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又有西方艺术的浪漫。瓷器上的图案设计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的自然之美,又有神话传说的神秘韵味。
文化内涵:乾隆珐琅彩瓷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乾隆珐琅彩瓷器屡创佳绩,价格惊人。2014年,一只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2.39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当时的拍卖纪录。2018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以1.4亿港元起拍,最终以2.39亿港元成交,创珐琅彩瓷拍卖纪录。
乾隆珐琅彩瓷器,如同镶嵌在瓷器历史长卷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它集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珐琅技艺之精华,成为不朽的艺术传奇。在欣赏这些杰作的同时,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乾隆时期皇家的奢华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