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包拯巧断“割牛舌案”:一个智慧与公正的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包拯巧断“割牛舌案”:一个智慧与公正的传奇

引用
百度
5
来源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748617477519735
2.
https://m.163.com/dy/article/JGLKIPF205566LJV.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CRJHNV05560Y7X.html
4.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9f3e6b478c284308b8cd9766bd45924c!!wm_id=74c93f169c21413d961ed9d65da9f492
5.
https://www.newrank.org/?p=58336

北宋年间,安徽天长县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一位老农的耕牛被人割去了舌头。这起看似不起眼的“小案”,却成为了包拯展现其非凡智慧和断案能力的舞台。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天长县衙门外就传来了急促的鼓声。值守的衙役打开大门,见到一位年约六旬的农夫正在击鼓,衣衫沾满泥土,面色焦急。这位农夫名叫王老实,是天长县东边杨柳村的村民。他家仅有一头耕牛,是赖以生存的重要财产。当日清晨,王老师去田里准备耕地时,发现自家的耕牛倒在田埂上,嘴里鲜血直流。走近一看,牛舌竟然被人整个割去,只剩下一个血肉模糊的伤口。

包拯正在书房读《春秋》,听闻此事立即放下书卷,吩咐将王老实带到公堂。此时已是辰时,阳光透过堂前的雕花窗棂洒进来,映着包拯铜镜般的脸庞。“你且将事情详细道来。”包拯开口问道。王老师跪在堂下,将事情经过娓娓道来。原来这头耕牛平日都拴在自家后院的草棚里,昨晚他还亲自添了草料和清水。谁知今早去看时,草料水都未动,牛却不见了踪影。寻着牛蹄印一路找到田边,才发现惨剧。

包拯又详细询问了案发前后的情况。得知这头牛是王老师五年前花了二十贯钱买来的,为此还向族中借了银两。这些年来,全靠这头牛耕田养家,供养一家老小。若是失去了这头耕牛,不仅无法耕种,连年前借的银两都难以还清。

按照北宋律法,私自宰杀耕牛是重罪。可是眼前这案子,既无目击证人,也无明显线索。更令人费解的是,行凶之人不直接杀牛,却要割去牛舌。这显然是有预谋的行为,目的就是要让这头牛慢慢失血而死。

包拯站在公堂之上,仔细思索着案情。他注意到王老师说话时的几个细节:一是案发前夜曾下过小雨,田间地头留有清晰的脚印;二是牛舌是被利器割去,伤口整齐;三是行凶时间应在三更天左右,因为邻家的狗当时曾狂吠不止。这些线索似乎都指向一个事实:凶手必定是熟悉这头耕牛习性的人,而且与王老师家所在的杨柳村关系匪浅。但仅凭这些零散的线索,要找出真凶谈何容易?包拯深知,要破此案必须另辟蹊径。

堂上的包拯沉默片刻,突然开口道:“王老师,你且起来。本官已有定计。”只见包拯执笔蘸墨,亲自写下一纸文书,上面清楚地记载:准许王老师因耕牛重伤难治,特许宰杀售卖。文书上盖上了天长县衙门的大印,交到王老师手中。“你且拿着这文书回去,将那头牛宰了。肉可以卖,皮可以制革,骨头也能换些钱财。这是本官特许,无人能治你的罪。”包拯的声音在公堂上回荡。

衙役们面面相觑,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要知道北宋朝廷早有明令:但凡私宰耕牛者,轻则杖刑,重则处死。就连地方官员也不得随意开具宰牛文书。此时包拯不但没有立即缉拿伤牛之人,反而让受害人回去宰牛,这番举动着实令人不解。

王老师接过文书,却迟迟不肯离去。正在此时,包拯又吩咐衙役取来一方印泥,将文书上的印章涂抹得格外醒目。他对王老师说道:“你且放心去办,如有人来找麻烦,就把这文书给他看。”待王老师走后,包拯又派出两名得力衙役,装扮成普通百姓,分别在村口茶寮和集市上打探消息。他特意叮嘱:“只听人言,莫要多话。”

到了午后,王老师家宰牛的消息很快在天长县城传开。有人说他胆大包天,居然敢公然宰杀耕牛;也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毕竟重伤的牛也活不长久了。更有人传言,这事背后定有隐情,否则衙门不会不闻不问。消息传得最快的地方是县城东门外的牛肉铺。这些牛肉铺大多开在偏僻的巷子里,平日里专门收购那些病死、意外死亡的牛只。今日得知有人要光明正大地卖牛肉,几家牛肉铺的掌柜都派人去打探虚实。

包拯早料到会有此事。他让衙役将那纸特许文书贴在王老师家门口,上面的印章特意用朱砂勾勒,远远望去格外醒目。这一招果然奏效,前来询问的人看到文书,也就不再多言。

到了申时,又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衙门:王老师家的牛肉居然卖出了个好价钱。据说是城南的富户听说这牛是被割去舌头才宰的,肉质必定新鲜,特意派人高价收购。包拯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人去查访那个所谓的富户。果然,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买主。那么,究竟是谁在暗中散布这样的消息?包拯意识到,案情即将出现转机。

第二天一大早,果然有几个与老农素不相识的人来县衙告状,说老农私自宰杀耕牛。包拯安排人记录了这些人的身份。在众多告状者中,包拯发现老农的一个邻居较为可疑。这个人谈话间的神色极不自然。包拯将这个邻居留下细问。他问邻居怎么会知道老农宰牛的事,邻居说老农给了他一些牛肉。包拯又问他既是邻居,如何会不知道老农为何杀牛。

这一问,邻居脸色大变,开始支支吾吾。包拯见状,直视着他,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的推理。只见那邻居吓得跪地认罪,招认是他假借夜色翻墙进入老农家,用利刃割去了牛舌,目的就是陷害老农。原来,老农和这个邻居先前因修房子的事有过节。这个邻居想整老农,便用这阴险手段害他。没想到反被包拯识破,掉入自己挖的坑里。

这起看似无关痛痒的小案,却让人见识到了包拯的智慧和断案能力。在层层迷雾中,他能审时度势,洞悉真相。包拯处理这个案件,可谓是围魏救赵,令人钦佩。这一案例成为包拯名声大震的契机之一。当地百姓无不称赞包拯的明察秋毫,助人为乐之能。包拯也从此在朝野之间声名鹊起,成为一个正直聪慧的象征。这起小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启示我们不可存心陷害他人,否则终究难逃法网。

“割牛舌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件,但它展示了包拯非凡的智慧和断案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件体现了包拯为民做主、公正无私的精神。他不畏权贵,敢于创新,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真相,这些品质正是他成为一代名臣的重要原因。这个案件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也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展现了包拯作为“包青天”的风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