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戴森球搜寻遭遇“假阳性”,SETI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最新研究:戴森球搜寻遭遇“假阳性”,SETI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2025年2月,一项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最新研究给持续了六十余年的戴森球搜寻工作泼了一盆冷水。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对一批备受关注的戴森球候选体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线索”很可能只是来自背景星系的干扰信号。
戴森球:科幻还是科学?
戴森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于1960年提出。这种假想的巨型结构,旨在包围恒星以高效收集其能量输出,被视为II型文明的标志性工程。如果发现戴森球,那将是人类找到外星智慧生命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最新研究:假阳性信号来自背景星系
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赫菲斯托斯计划(一个专门搜寻戴森球的SETI子项目)发现的7个候选体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这些候选体是从欧空局盖亚天文台的500万颗恒星样本中筛选出来的,它们都显示出异常的红外辐射特征,这曾被认为是戴森球存在的潜在证据。
然而,研究团队通过增强型多元素射电连接干涉网(e-MERLIN)与欧洲甚长基线干涉网(EVN)的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异常信号实际上源自背景活动星系核(AGN)的污染。AGN是宇宙中一类特殊的星系,它们的中心黑洞活跃,释放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其中就包括与戴森球预测特征相似的红外辐射。
研究团队指出,由于恒星自身在射电波段不应该产生显著辐射,因此观测到的信号很可能是来自背景射电星系的干扰。这种污染效应在大规模样本观测中难以避免,尤其是在红外波段,这正是戴森球搜寻的主要观测窗口。
未来展望:多波段联合分析是关键
尽管这次的研究结果看似令人失望,但研究团队并没有放弃对戴森球的搜寻。他们建议在未来的搜寻工作中采用多波段联合分析的方法,通过结合不同波段的观测数据来排除背景污染的影响,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赫菲斯托斯计划的负责人Michael Garrett教授表示:“我们无法断言所有候选体都受了污染,但部分甚至全部可能如此。我衷心的希望其中确有优质戴森球候选体。不过我们还得在技术特征搜寻中采用多波段联合分析,先要排除背景污染,再进一步研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科学探索的严谨性,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搜寻外星智慧生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优化观测方法,提高识别能力,才能最终揭开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高级文明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