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从明朝到今天,舌尖上的山东传奇
德州扒鸡:从明朝到今天,舌尖上的山东传奇
德州扒鸡,这道源自明朝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五香脱骨技艺和金黄诱人的色泽,成为了山东乃至全国的知名美食品牌。从最初的街头小吃,到如今的“中华老字号”,德州扒鸡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
从明朝到现代:一段跨越时空的美食传奇
德州扒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当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德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南北往来频繁,为扒鸡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德州扒鸡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据传,一位名叫贾建才的烧鸡铺老板在一次意外中将烧鸡煮过火,却因此发现了独特的风味。他进一步改进工艺,创造了扒鸡的原始做法——先大火煮后小火焖,最终形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扒鸡。随后,马秀才为其取名“五香脱骨扒鸡”。
进入20世纪,津浦铁路和石德铁路的通车为德州扒鸡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家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侯宝庆的《宝兰斋》和韩世功的《德顺斋》最为著名。这一时期的扒鸡制作技艺日臻完善,销量也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扒鸡行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技艺不断精进。1956年,在全国食品展评会上,德州扒鸡荣获“中华第一鸡”的美誉。如今,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地方特产。
独步天下的五香脱骨技艺
德州扒鸡之所以能成为“中华第一鸡”,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功不可没。从宰杀退毛到造型,再到上糖色、油炸、煮制,最后出锅,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首先,选用1公斤左右的当地小公鸡或未下蛋的母鸡,经过宰杀退毛后,进行独特的造型处理。将鸡的左翅从脖子下刀口插入,使翅尖从嘴内侧伸出,别在鸡背上,右翅也别在鸡背上。再把两大腿骨用刀背轻轻砸断并起交叉,将两爪塞入鸡腹内,形似猴子鸳鸯戏水的造型。这种造型不仅美观,更有助于入味。
上糖色是关键步骤,将炒好的糖色均匀涂抹在鸡体上,然后在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最后是煮制环节,将炸好的鸡体放入加有20多种香料的汤锅中,先用旺火煮沸,再用微火焖煮6-10小时,直到骨肉分离,香气四溢。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扒鸡行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技艺不断精进。1956年,在全国食品展评会上,德州扒鸡荣获“中华第一鸡”的美誉。如今,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地方特产。
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公司主要从事以扒鸡产品为主,其他肉熟食为辅的卤制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及山东省德州市内的食品超市经营业务。现公司包含山东德州扒鸡养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州市民大厨房有限公司、德州扒鸡超市有限公司等多个分子公司,实现了从饲料、养殖、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如今的德州扒鸡已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一张闪亮的“山东名片”。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企业还不断创新,开发出真空包装、速冻等多种形式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6年,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
在新时代,德州扒鸡的传承者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让这道百年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明朝的一道街头小吃,到如今的“中华老字号”,德州扒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智慧和文化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德州扒鸡将继续传承创新,为更多人带来味蕾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