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反诈:浙江公安的创新实践与国际经验借鉴
信息技术助力反诈:浙江公安的创新实践与国际经验借鉴
近日,泰国切断了邻国缅甸几个地区的电力供应,这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数十亿美元在线诈骗产业的中心。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电信诈骗问题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电信诈骗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还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面对这一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中,信息技术在打击电信诈骗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浙江公安的创新实践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据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俞流江介绍,今年浙江累计打击涉诈窝点1325个,涉诈黑灰产窝点1185个,追赃14.8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
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方面,浙江公安机关坚持打防治并举,以防为主、以打为要、以治为基,积极构建“全警反诈”和“全社会反诈”大格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预警系统,浙江警方能够精准识别涉诈号码和网站,实现紧急资金预警。据统计,今年浙江案损百万元以上重大案件数、案损数同比分别下降51.8%、46.9%。
电信诈骗窝点的技术特征
电信诈骗窝点呈现出明显的集团化、跨境性、长期性特征。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给治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AI诈骗具有产业链环环相扣、溯源难等特点,需要加强专门立法和技术运用。
AI诈骗是通过对AI技术的非法应用,如肖像伪造、声音模拟、诈骗脚本生成等形式,来达到侵害他人利益的犯罪目的。作为AI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形态,AI诈骗体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诈骗产业链环环相扣,溯源难。当前AI技术突飞猛进,利用AI软件,仅仅通过对短视频中零散的人声进行识别与提炼,便能对发声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完成智能化分析,并能从声音数据库中精准匹配相似度较高的声音预测模式,而后通过重构音质内容来模仿出发声者声音。在这类AI诈骗中,诈骗分子通常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分别从技术支持、设备管理、算法预测、受众筛选、欺诈实施等环节来逐步实施犯罪,由此形成的诈骗产业链给诈骗治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很多时候虽然侦查到某一环节的犯罪要素,但往往难以追溯到真正的组织策划者。
其次,超越时空的流动性。AI诈骗犯罪行为是通过线上操作实施,脱离了时间、地点的制约,由此会形成一种流动式诈骗链条。犯罪分子会在任意时间、地点内,同时面向不同的联系人实施诈骗,并在诈骗成功后第一时间将诈骗资金转移至海外。
最后,立体化实行诈骗,社会危害性大。较之传统电信网络诈骗手段,AI诈骗在维度上呈现出鲜明的立体化特征,即以“点—线—网”的结构实行诈骗犯罪,无需再通过线性的直接接触来达到诈骗目的,而是利用网络虚假身份信息通过立体化的远程操控、实时指挥、多层次分工等来开展诈骗。这种立体化特征使得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加剧、辐射面更广,治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大。
国际反诈经验借鉴
面对电信诈骗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马来西亚、比利时、埃及等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马来西亚于2024年8月推出了国家反诈骗平台,该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可更快识别可疑交易,提高执行速度。目前有16家金融机构参与其中。马来西亚第二财长阿米尔·哈姆扎·阿齐赞表示,国家反诈骗平台自试点阶段以来,已将追踪诈骗交易的时间减少了75%,并将金融机构平均每月冻结的相关资金额增加了28%。
比利时则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安全用网教育。比利时联邦公共服务部财务经济监察局及时向民众通报最常见和最新的欺诈案件,提醒加强防范。比利时网络安全中心创建了“安全用网”网站,方便民众快速获取上网安全相关信息和建议。
埃及则持续更新完善立法,普及防诈知识技能。2022年10月,埃及参议院通过了对2003年《电信法》修订案,明确禁止进口、制造和使用未获国家电信监管局许可的电信网络设备,并规定严厉处罚措施,以应对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设备实施诈骗行为。
结语
电信诈骗是全球性难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AI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段,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反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