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白雾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曾是"南铜北运"的重要集散地,如今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白雾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基本情况和成效
白雾村位于会泽县西部,娜姑镇东北部,距县城19.0公里,距省会昆明市224.2千米,距曲靖市189.2千米,系滇、川两省会泽、会东、巧家、东川三县一区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出滇入川的古道要地。白雾历史源远流长,据可考史料记载,其开发历史已达2000余年。早在汉晋时期,白雾村就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与滇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重要驿所。自明、清以来,东川府(今会泽、巧家、东川区)铜矿大量开采,运往京城铸币, 使白雾村成为“南铜北运”的第一站点和最重要的集散地。一时间,来自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十余个省的文武官员、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云集于此:筑城墙、建寺观、凿石洞、开山路、兴商贸、办教育、垦农田、修水利,造就了白雾村一村纳十省,商流如潮涌的繁荣景象。
1995年,娜姑镇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确定为云南省60个旅游小镇;同年9月,白雾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7月,娜姑镇获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镇)”“田园乡村魅力奖”;2012年12月白雾村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8月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11月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04年至2023年9月,白雾村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为当地村民创收约1.2亿元,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巨大。
主要做法
规划先行谋布局
立足娜姑坝子田园风光、白雾历史文化名村、那咩小箐、金沙江河谷、铜运古驿道等重要景点,整合其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互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景区。确定娜姑镇“八个一”旅游发展思路,即“一条千年古道(铜运古道)、一座明清古镇(白雾村)、一条穿山水洞(乐里水洞)、一片中华神果(盐水石榴)、一座生态花园(娜姑坝子)、一位传奇名人(施莉侠)、一谷壮丽山川(金沙江)、一项自然遗产(哪咩小箐)”。以白雾村为中心,大力发展人文之旅、自然之旅、生态之旅 , 农业观光之旅。
强化基建补短板
围绕建设目标,从交通、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项目资金,逐渐补齐短板,建成会泽至娜姑全境旅游公路。先后筹资修复了云南会馆、通海会馆、楚黔会馆、湖广会馆、古戏台、清代教堂等文物古迹和重要游览景点。完成了核心区管线入地,水景观建设、五花石街道和青石路面铺设等基础工程,并建设了白雾村牌坊,观景走廊、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当地群众增加临时就业岗位1000余人次,为务工人员增收780万元。
人才培养促振兴
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白雾村在景区建设上积极听取专家意见,经过民主讨论和科学分析后,再决定景区建设方案。同时对景区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招商引资促增收
政府规范引领,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 丰富景区业态,把游客体验最重要的“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交给专业公司和团队,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云泊湾、沁香园、吴家客栈、云栖农家乐、白雾村百年凉粉老店等餐饮住宿点效益明显,年创收达300万元以上。旅游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娜姑镇运输业、农业、餐饮住宿业发展,每年带动娜姑盐水石榴销售150吨,小春洋芋、红薯、青蚕豆、蔬菜销售280吨,土产销售约430吨,创收约405万元。带动货物运输业运输货物430吨,客运人次约20万人次,创收约260万。
经验启示
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通过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让资源亮点通过实物和图文宣传充分展现出来,为景区树立品牌,增强影响力、吸引力打下重要基础。
建好基础设施,加强招商引资
政府主导修好道路、地标性建筑、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链、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制定发展思路,动员全民参与,广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收到良好效果。
善于发现新资源,引进新思路
资源的雷同和老化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很容易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景区运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的资源和亮点, 制造新的吸引力,增添新的趣味性,让景区永葆活力,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旅游开发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维护的产业。很多景区资源特征明显,规划做得很好,项目预期前景也不错,却迟迟不能落实,究其原因,多数是想一步到位,忽略了旅游产业需要长期投入和维护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