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的三次重生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的三次重生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这座承载着百载商埠记忆的地标,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而位于这片历史街区中心的中山纪念亭,更是见证了汕头的沧桑巨变。从1934年的初建,到1997年的重建,再到2016年的修缮,这座亭子的三次变迁,正是汕头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
1934:繁华商埠的见证者
1934年,中山纪念亭首次矗立在汕头小公园的中心。这一年,汕头作为广东第二大城市的繁华已现雏形。开埠后的汕头,迅速成为粤东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小公园周边的骑楼建筑,融合了潮汕、南洋和欧式风格,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岁月。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中山纪念亭在历史的动荡中被毁坏,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1997:海外乡亲的桑梓情
1997年,一位名叫郑良奇的汕头籍华侨,决定出资重建中山纪念亭。在他看来,这座亭子不仅是家乡的地标,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寄托。重建后的中山纪念亭,虽然恢复了往日的风貌,但汕头小公园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周边建筑大多破败,难掩岁月的沧桑。
2016:城市复兴的新篇章
2016年,汕头市政府启动了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程。中山纪念亭的修缮工作被提上日程。这次修缮由总设计师黄茂雄主持,他特别选择了缅甸柚木作为内部结构材料,这种木材有着“千年不腐”的美誉。整个亭子采用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完美复原了1934年的原始尺寸。
随着中山纪念亭的焕新,小公园开埠区也迎来了新生。如今,这里已成为汕头的文旅新地标,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打卡。据统计,2023年小公园的总游客量达1880万人次,龙年春节假期更是超过171.55万人次。
一座亭子,一座城的记忆
对于许多老汕头人来说,中山纪念亭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回忆起童年时的小公园:“以前家里人会经常到小公园的百货大楼里置办生活用品,每次都会经过中山纪念亭,有人在这里‘讲古’,有人在此乘凉,还有小孩嬉闹。”
而对于海外潮人来说,中山纪念亭更是他们寻根问祖的重要坐标。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将在汕头举行。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陈幼南表示:“希望海外更多潮籍年轻人回来,进一步认识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如今的中山纪念亭,不仅是汕头小公园的中心,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汕头从一个渔村发展为商埠,又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程。这座亭子,承载着汕头人的集体记忆,也寄托着海内外潮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