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假慈善风波后,《八角笼中》票房真相揭秘
王宝强假慈善风波后,《八角笼中》票房真相揭秘
近日,王宝强因涉嫌参与假慈善活动而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其主演并参与制作的电影《八角笼中》票房大卖22亿,却卷入了与恩波格斗俱乐部的票房分成争议。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公众对王宝强的形象产生了质疑,也引发了关于慈善透明度和名人社会责任的讨论。在舆论压力下,王宝强能否通过《八角笼中》的成功重建信任?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
《八角笼中》:从真实故事到票房黑马
《八角笼中》是一部根据2017年四川凉山“格斗孤儿事件”改编的电影,王宝强在片中饰演的“向腾辉”正是以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创始人恩波为原型。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22.08亿元的票房,还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豆瓣评分高达7.3分。
假慈善风波:从爆料到澄清
2024年10月,知名娱记江小宴在微博上爆料王宝强在《八角笼中》中涉嫌假慈善。据称,王宝强以资助小演员上学为由头进行圈钱,但事后并未兑现承诺。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登上热搜榜。
面对质疑,王宝强工作室迅速作出回应,表示“白纸黑字签订的分文不差,承诺过的帮助也从未食言”。随后,《八角笼中》制片人刘勇也站出来力挺王宝强,晒出了一系列证据,包括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证明王宝强确实履行了承诺,资助了小演员们的生活费和学费。
票房分成争议:合同纠纷引发的纷争
风波尚未平息,11月21日,恩波格斗俱乐部负责人钱云龙向警方报案,控诉王宝强及其公司涉嫌欺诈。报案回执显示,双方因票房分成问题产生纠纷,恩波俱乐部称王宝强未按约定支付1.1亿元的票房分成。
根据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声明,双方曾约定:影片票房9亿之内俱乐部不参与分账,超过9亿的票房给予俱乐部5%的票房分账。然而,王宝强方面则表示已按合同支付完毕,不存在欺诈行为。
8.7亿 vs 1.1亿:票房分成的计算逻辑
根据行业惯例,电影票房需要缴纳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专项发展基金,剩余91.7%为分账票房。出品及发行方、院线的分成比例一般为43%和57%,因此,出品及发行方实际能获得的票房分成约为总票房的39.4%。
以《八角笼中》22.08亿元的总票房计算,出品及发行方约能拿到8.7亿元。而恩波格斗俱乐部所要求的5%分成,如果按照总票房计算为1.1亿元,如果按照出品及发行方的收入计算则为4000多万元。
合同纠纷背后的真相
恩波格斗俱乐部称,最初双方约定的授权费为40万元,并包含票房分成条款。但在正式签约时,王宝强方面却提出修改合同,最终签订的协议中授权费降为20万元,且取消了票房分成条款。
对此,王宝强方面回应称,已按合同支付完毕所有费用,并提供了相关转账记录。同时,王宝强还表示,在恩波因病住院期间,自己曾支付30万元医疗费,并在电影上映后通过慈善公益方式向俱乐部捐赠30万元。
事件影响:从合作到对峙
这场纠纷不仅影响了王宝强的公众形象,也让恩波格斗俱乐部陷入经营困境。天眼查App显示,恩波格斗俱乐部关联企业四川恩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存在两条被执行人信息,恩波所持100万人民币股权已被冻结。
结语:真相与责任
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事件真相尚待进一步厘清。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双方在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分歧,但具体责任归属还需等待法律裁决。
对于王宝强而言,这场风波无疑是对个人形象的一次重大考验。从最初的“草根明星”到如今的“百亿影帝”,王宝强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何妥善处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他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而对于公众来说,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在关注明星慈善行为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制度建设和透明度,让慈善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桥梁,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