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金山上的英雄:重温红军长征故事
夹金山上的英雄:重温红军长征故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界处的雪山,海拔高达4930米,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山”。在这里,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征服了“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的生命禁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最险不过夹金山
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当红军抵达山脚时,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恶劣环境。大多数战士来自南方,从未经历过高寒缺氧的考验,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行军作战,他们的身体已经极度疲惫。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一过中午,天气骤变,先是大雾,随后是毛毛细雨,转眼又变成了霏霏白雪,随风狂舞,把我们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变成雪人。”杨成武将军也回忆道:“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划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走一段就会有红军战士牺牲。有的战士经不住寒冷侵袭而牺牲,有的战士踩空浮雪而掉落山崖,还有的因为高原缺氧没能挺过去。但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凭借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互鼓励,共同前进。
最暖不过战友情
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战士们展现了人间最真挚的战友情谊。当时,红军将士中很多人身上还穿着单衣,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打仗,很多人的衣服已破烂不堪,连草鞋都已经穿烂了。但是当他们抵达夹金山山脚,不仅对当地群众秋毫无犯,还帮助他们砍柴挑水、为其医治伤寒疾病。红军的所作所为被当地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得知红军要翻越夹金山,当地群众主动提出为红军引路,家家户户有粮的捐粮,有衣的捐衣,出人出力支持红军翻越雪山。
12岁的小红军谭发贵回忆道:“刚出发没多久,或许是感觉到我的疲惫,班长转过头来和蔼地对我说:‘小鬼,可别掉队呀!’班长便不由分说把我的枪给拿过去挂到自己肩上,旁边的战友连话都不说就把我的挎包和米袋抢过去背。”过了山顶就要走下坡路,可雪地路滑,需要把被单或者衬衣撕了当包脚布,谭发贵什么也没有,班长便将他仅有的一块破被单给了谭发贵,笑着说:“我是大人,火气旺,脚板硬,不包也行!”
粮食短缺时,干部让战士,战士让红小鬼,红小鬼让病号,这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在红军队伍中蔚然成风。毛泽东同志也与普通战士一样,手拄木棍、身着旧衣,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快到山顶时,天气骤变,狂风卷起积雪,毛泽东同志把身边的几个红小鬼叫到身边,撑起雨布,用有力的双臂紧紧拽着,为他们挡风遮雪。
最喜不过会师景
为策应中央红军安全翻越夹金山,红四方面军派出第30军第88师等部队击退了国民党军,攻占懋功,进驻夹金山北面山脚下的达维村,准备迎接中央红军。他们筹集了粮食、草鞋、毛毯和被褥等,全军上下都在等待着这支跋涉万里的兄弟部队。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了夹金山。当战士们来到山脚下时,发现远处的村寨里有人背枪来回走动,团长立即派出侦察员探明情况,同时让司号员用号音同对方联系,但由于距离较远,一时无法判断是敌是友。很快,侦察员兴奋地跑回来报告:“是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同志!”紧接着,前方也传来清晰的喊声:“我们是红四方面军!”“欢迎中央红军的同志!”红军队伍里顿时欢声雷动。
随后的几天,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陆续翻过夹金山。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地区。21日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举行了联欢会,热烈庆祝两军会师。中共中央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朱德等在会上讲了话,指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重大意义和会师后的光荣任务。
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使两支各自为战的英雄部队第一次会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此,中央红军各部队的广大指战员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纷纷捐钱捐物,编歌曲、排节目,热情慰问红四方面军的同志,自发开展向红四方面军学习的活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将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经受了饥寒考验,征服了被称为“神山”“鬼门关”的大雪山,铸就了红军“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夹金山精神。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壮丽事迹,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敢于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鲜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