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丹参丰收季:红根子致富新路
梓潼县丹参丰收季:红根子致富新路
在四川省梓潼县的田野里,一场丰收正在上演。村民们忙碌地采挖着一种被称为“红根子”的中药材——丹参。这种看似普通的红色根茎,正为当地农民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
丹参产业蓬勃发展
梓潼县素有“中医之乡”“中药材之库”的美誉,丹参种植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全县丹参种植面积已超过1.5万亩,年产量达3万余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
在自强镇建国村,村两委正在组织村民种植丹参。“2023年春季引进丹参种植,种植面积有80多亩,每亩产值有1.5万余元,2024年计划种植丹参150亩。”自强镇建国村党总支书记杨鑫说。
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升级
梓潼县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骨干产业之一。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5万多亩中药材基地。
在技术指导方面,梓潼县由涉农部门、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250多人组成技术专家组,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授丹参栽植、施肥、防病治虫等技术。
同时,梓潼县充分依托“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与“绵阳生物医药产业园”两块金字招牌,积极引进辉氏生物、华西动药、一康制药等十多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
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丹参种植为农户带来了可观收益。据统计,平均每亩丹参收入可达7000元,部分农户通过套种模式每亩还能额外增收3000元。
自强镇马迎村村民黄英江说:“果树与丹参套种,相互没有影响。从这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每亩地能够多收入3000元钱。”
此外,梓潼县还积极推广“生猪+丹参”种养循环农业和“果树+丹参”套种发展模式,提高丹参品质和土地产出率。目前,自强镇发展丹参2500多亩。
未来展望:从“红根子”到“金钥匙”
梓潼县将继续发挥丹参产业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这根红色的“红根子”,正成为梓潼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