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AI创新引领未来
绵阳科技城:AI创新引领未来
2025年2月5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绵阳市召开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2025年推进大会,提出要扎实抓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建圈强链等八大行动,奋力开创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生动局面。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领跑。2023年,绵阳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提升24位至第17位,是全国进位最快的城市。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制度创新。
AI创新:从家电到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应用
2023年11月20日,长虹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发布了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长虹云帆AI大模型。该平台具备多维感知、多重理解、多任务管理、多模态交互、内容联想的五大能力,能够实现99.99%的画质无损还原,并对画面内容和对象的环境光线进行修复和重塑。
长虹云帆AI大模型的成功发布,不仅展示了绵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家电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目前,绵阳正以长虹云帆AI大模型为引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家庭、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
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绵阳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之一,已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在上游基础层,绵阳拥有爱创科技、华丰科技等企业,在服务器、高速连接器、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在中游技术层,长虹、科大讯飞等企业在声纹识别、智能语音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下游应用层,乐聚机器人、硅基智能等企业在智慧家庭、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
绵阳还积极开发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目前已推出六批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公共安全、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公共安全领域,绵阳开发了机器狗、仿生扑翼鸟、数字警察等14项警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低空经济领域,开发了无人机空地一体化、航空应急救援等10个应用场景。
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绵阳创新实施“科技副总”制度,通过柔性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担任科技企业的“科技副总”或“研发副总”,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目前,绵阳已聘任多位行业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推动院校地企协同创新。
同时,绵阳在全省率先实行“链长制”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副链长由产业主要承载区政府或园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责任人、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壮大。
此外,绵阳还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解读、现场参观等形式,指导区内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已成为绵阳市首个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园区,成功入围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未来展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第四极
根据《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四川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四极,绵阳作为主要承载地之一,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绵阳将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一号创新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绵阳科技城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坚实的基础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推动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汇聚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企业,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绵阳在城市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打造出一系列典型应用场景和创新示范产品。预计未来,绵阳将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探索更多前沿技术融合与发展,如量子计算与AI、无代码软件开发等,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