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如何通过公共卫生措施预防心肌梗塞?
“健康中国2030”:如何通过公共卫生措施预防心肌梗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30%。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心肌梗塞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国家层面:科技引领,重拳出击
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家正在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等方式,加大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投入。2025年度,仅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就安排了约8.32亿元的中央财政经费,其中基础前沿研究约1.92亿元,临床研究约6.40亿元。
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指南任务,开展集成攻关。项目申报单位需要覆盖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地方实践:社区防控,精准管理
各地也在积极落实相关规划,探索适合本地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模式。以深圳为例,该市启动了社区“三高”共管项目,在全市10个区330家社区开展,通过建立“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健康档案、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及随访管理等措施推进规范化管理。
项目特别强调了专业培训的重要性,邀请了山东省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卫生指导所副所长刘丽介绍青岛市“三高”共管实施情况,邀请了市二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和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的临床专家进行颈部动脉超声规范化检查、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及“三高”共管临床决策等内容的讲授。这种跨区域的经验交流和专业培训,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个人预防: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除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防控措施,个人的健康管理同样重要。专家建议,预防心肌梗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膳食:减少高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与水果。日常饮食中,新鲜蔬菜、全谷物、粗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应成为餐桌“常客”,减少饱和脂肪、食用盐的摄入(包括食盐、酱油及酱制品),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进食反式脂肪等。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的体重。
适量运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将“全民健身运动”列为重点专项任务之一。增加身体活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明显的健康获益,如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降低血压等;长期来讲,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尽管冬季寒冷,但仍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比如快步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肺适应性。适量的运动可以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预防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老化,降低血脂,预防心肌梗死。要根据自身状况和运动目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循序渐进,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过量饮酒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会使血压升高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脏负担,损害心血管健康。
规律作息: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6~8h。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整,减轻心脏负担,维持血压稳定。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定期体检:对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通过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织牢心血管疾病的“防护网”,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