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盘鲍:从“贵族餐桌”到“百姓家常”的海洋珍馐
皱纹盘鲍:从“贵族餐桌”到“百姓家常”的海洋珍馐
皱纹盘鲍,又称“四孔鲍”,是黄渤海水域的重要经济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鲍科。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突破,这种珍贵的海洋生物正逐渐从“贵族餐桌”走向普通百姓家。
产地与分布
大连是中国皱纹盘鲍的主要产地。这里水质清澈,藻类丰富,为皱纹盘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野生皱纹盘鲍资源日益减少,人工养殖成为主要供应来源。
养殖技术的突破
2024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3个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其中就包括由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团队选育的皱纹盘鲍“福海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特点:
- 耐高温:耐温上限较普通品种提高1.56℃
- 生长快:24月龄壳长较未经选育的皱纹盘鲍提高14.19%
- 适宜环境:可在福建、广东等地水温12-29℃、盐度28-33‰的海水环境中养殖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提高了鲍鱼养殖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也打破了我国大规格鲍鱼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市场价值与前景
2025年春节期间,福建的绿盘鲍(大型鲍鱼品种)已实现规模化养殖,一只可达500克以上。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原有养殖品种相比,绿盘鲍的生长速度提高50%-100%,耐高温性能提高2.26℃。目前,绿盘鲍及其派生良种的良种覆盖率达到70%,2024年我国鲍鱼养殖产量达到24.5万吨,直接产值超过200亿元。
然而,尽管产量增加,皱纹盘鲍的价格仍然不菲。根据2025年2月的市场数据,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鲍鱼价格区间为每公斤80元至120元,平均价为110元。这种高端食材不仅在国内市场走俏,还远销海外,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海产品之一。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皱纹盘鲍的养殖效率和品质有望进一步提升。厦门大学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鲍鱼品种,目标是提高食物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改善口感和营养价值。可以预见,这种珍贵的海洋食材将在未来继续占据高端餐饮市场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为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
从野生捕捞到人工养殖,从“贵族餐桌”到“百姓家常”,皱纹盘鲍的养殖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这份来自海洋的美味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