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与多样生物共享城市
台州:与多样生物共享城市
前阵子,仙居县公安局大楼里的民警们又迎来红隼一家。
6年前,一对红隼在公安局大楼外的空调外机平台上筑巢繁衍后代。此后,红隼每年三四月份如约而至。为此,民警专门为红隼住处制作了门牌,还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共同制定了保护计划。
台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形大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多种生境造就这座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为候鸟提供栖息地
4月中旬,玉环漩门湾湿地举办了观鸟大赛。在比赛筹备期,赛事组委会就在一片水塘发现棕颈鸭。被发现的棕颈鸭通体棕褐色,头、颈部棕色,头顶和过眼纹黑褐色,整个喙呈蓝灰色、喙尖具黑点。
棕颈鸭,又名菲律宾鸭,是全球易危物种。此次在玉环漩门湾的记录,是棕颈鸭首次在浙江被发现和记录,也是其纬度最北的一次记录。
“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观测员陈严雪说,这些年不时发现新物种,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玉环湖前身是漩门港,在1977年拦截海潮的大坝建成,2001年漩门二期蓄淡围垦工程堵坝合龙后,形成了2.4万亩的湖面,面积相当于2.5个西湖。
近10年来,玉环湖及漩门湾湿地开展了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上游水域及沿岸环境大为改善。
自2015年起,玉环还在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内启动“水鸟栖息地改造”工程,全面推进鸟类栖息环境修复、栖息地生态放流等工程,提升保护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来此栖息繁衍。
如今,漩门湾湿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湿地,其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育等生态功能得以发挥,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生物产品供给、休闲旅游、科研教育等生态服务价值。
目前,湿地共记录鸟类278种,鸟类种类占据全省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国家I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48种,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越冬区之一。
近日,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2024年第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在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齐鑫看来,近年来,台州生物多样化保护变化很大。
“不仅是环境,人的观念也在改变。”齐鑫曾接过一个项目,对黄岩院桥的鉴洋湖开展生物调查,为清淤做准备。
工程承接方提出要求,不仅要做水生物调查,还要调查陆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减少工程对生态系统整体破坏。
齐鑫说,以前政府开展类似工程时,对生物多样性没有足够重视,现在工程建设开展前,必须要有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监测标准。
不仅如此,近年来台州采用了更生态的治水方法,在各个水系实施了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人工湿地等水生态修复举措,持续改善水质。“这也保护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因为常年在野外做生物多样性调查,齐鑫也感受到台州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我曾经在仙居一户人家的门前水缸里发现大量桃花水母,水源来自山上的水库,这说明水库的水质极佳。”
仙居是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县,仙居县生物多样性科教中心也是浙江省第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2016年起,仙居县就全面禁止辖内一切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及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的活动。
2018年,仙居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
近年来,仙居还致力于野生动植物资源智慧监测和监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科研院校技术支撑,引进先进监测设备、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实现对保护区护林员巡护管理、保护区入口人员车辆管控、保护区内人类活管控的数字化高效监管。
比如仙居的朱溪镇启动了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建设,设备覆盖全镇山林24小时实时监测监控。
为了提高公众认知,普及生物多样性。仙居还建起第一个以本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博物馆,这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博物馆。
“这些措施都在说明台州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齐鑫说,持续加强生态环保,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断扩展、优化,生境质量日益提升,也将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原文来自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