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火龙之乡”上演传统非遗 舞龙者有50后也有00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火龙之乡”上演传统非遗 舞龙者有50后也有00后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0843557846819997

2月13日晚,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永兴镇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永东火龙”。


铁花四溅宛如烟花雨(摄影:兰自涛)

“永东火龙”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时上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

当天晚上7点30分,在一阵阵锣鼓声中,“永东火龙”在永兴镇政府正式开演。打火流星的技师走在最前面开路,两只由木炭烧得火红的铁丝笼子,在空中翻滚,像两个大火球,在场坝翻滚一大圈,人们迅速让开场地。

69岁的廖正贵身着红衣,手持龙头,在龙滚珠的逗引下,带领着九节长龙高低起伏,蜿蜒前行。他是“永东火龙”非遗传承人,身后舞龙的队友大多是他的徒弟,平均年龄40多岁。

龙头前方,刘元明左手举着竹筒做的火把,腰间别着装满松烟的小桶,只见他抓一把松烟往上一抛,松烟变成火星转瞬即逝,就像龙在吐火。

十分钟后,舞龙队开始转战场地,从永兴镇政府走到永兴小学,此时操场上、教学楼里站满了观众,大家举着手机,打开摄像头随时准备拍照记录。

当铁水准备就绪后,表演迎来了最精彩的时刻。烧铁水的手艺人舀起一勺铁水抛向空中,快落地时,另一人用木板用力一击,铁水瞬间在空中炸开,金花洒向翻滚的龙身和场坝。众人见状,连忙往后一退,很快又往前一涌,现场锣鼓声、烟火声和人们的惊喜声响成一片。

舞龙队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在火星四溅的场地,变换不同的舞龙招式,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火龙在铁花中穿梭(摄影:兰自涛)

据廖正贵介绍,永兴镇原为永东乡,曾经这里宫殿、庙宇众多,香客不断,为吸引更多的香客前来参拜,各寺庙的住持便联合举办各种庙会,有高跷、秧歌、龙灯、狮灯、牛灯、川剧坐唱等各种表演,其中耍龙灯最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四技师开始制作龙身,正月初八出龙,大年十五闹元宵收龙。

在廖正贵的印象里,以前龙骨是由竹篾条编制,龙衣用黄色的麻布缝制,加上红布点缀。草纸搓成油纸捻,用清油炸过后,夹在龙身内的缝隙。点燃油纸,整条龙就通体光亮,气势磅礴、栩栩如生。

“火龙”顾名思义是指会喷火的龙,表演时空中飞溅起熔化后的铁水,如天女散花,璀璨夺目,惊险刺激。廖正贵说,打铁花很有讲究,铁水烧老了打不开,嫩了打不起,就像炒菜一样,要掌握好火候。

每到舞龙表演的时候,场镇上就会聚满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的群众,整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舞龙队除了表演,还会走街串巷给群众拜年,送去节日的美好祝愿。此时,每家每户都放鞭炮迎接,大方的人家还会送上红包以示感谢。


舞龙(摄影:兰自涛)

今年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舞龙队受邀到了内江城区表演,观看者众多,听着人群中传来“舞得好”的声音,大家伙高兴极了。“我们回来后还总结经验,希望下次外出演得更好。”廖正贵说。

和所有的传统非遗一样,“永东火龙”依然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虽然喜欢舞龙的后辈有很多,每年表演召集队伍也不难,但问题是,仅仅培训半个月就上场的新人技艺还是远不如老一辈,有些高难度动作也面临失传。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龙二代”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加入了舞龙队伍,22岁的肖腾跃就是其中之一,他正在西安交大读大四。他的父亲是舞龙队员,前两年伤到脚后,不能再参与。今年放假回家,他主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通过培训成为了舞龙队员。他表示,只要时间允许,以后过年回家都要舞龙,希望将家乡的非遗传承下去。

看着天空中烟花绚烂,地上“火龙”舞动,铁水银花,常年在北京工作的邓期洪感受到了家乡的年味。他特意带着儿子来观看表演,一边给儿子讲述“永东火龙”的来历,一边描述30年前他看到的场景,希望孩子能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爱上家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